【设计哲学】空间即教育:重构成长的可能场域
当传统校园将空间切割为教室、走廊、操场等标准化容器时,我们选择以"空间即教育"的视角重新定义校园——这里不是功能容器的集合,而是激发探索欲的生命有机体。扬州宝应实验学校的创新实践证明:当建筑主动退让出控制权,空间便转化为自主成长的催化剂。
从功能预设到用成长赋能空间
三大空间策略:
1.弹性空间预留:留白和弹性是激发自我驱动成长的土壤。
2.场景自主定义:空间要允许孩子们自主选择、自由使用,让学生成为空间导演,而不是强加路线和秩序。
3.空间边界消融:教育不仅发生在教室内,还发生在角落、走廊、庭院、台阶、甚至屋顶和树下。
所以,教育建筑应该在满足安全舒适性的基本上,减少过度控制,多创造“不确定但可被赋能”的空间。
扬州宝应实验学校通过 “弹性空间预留、场景自主定义、空间边界消融”三大策略,让学生的成长来引导建筑与空间变化:创造可探索、可创造、可生长的校园环境。
从“预设功能”到“自由容器”模块化空间体系
在校园中嵌入大量“未定义空间”,如教学楼之间的退台广场、连廊尽端的悬挑平台、屋顶的折板露台等,地面铺设可书写地胶、墙面预装滑轨与挂钩,学生可通过移动家具(如积木座椅、模块化展架)自由改造空间用途——今日是辩论赛场地,明日可变为艺术市集。 图书馆设“阶梯盒子”,阶梯内部中空,学生可拉出抽屉式储物格存放个人创作工具,将阶梯转化为手作工坊或迷你剧场。这些未被定义的留有建筑悬念的场所正演绎着教育奇迹。
场景自主权:空间使用的民主实验
通过三重界面革新,将空间控制权移交学生:
1.可交互的物理界面:墙面、地面、家具均设计为“可书写、可拆卸、可重组”的交互界面,—走廊墙面覆盖磁性白板漆,学生可用编程磁贴构建"会呼吸的思维导图"。
2.非正式社交节点:在常规动线中设置“意外空间”:楼梯下方的三角形密室、多功能教室门口的楔形拐角、走廊转角的光影迷宫等。这些未被命名的角落成为学生自发创造的“秘密基地”,激发对空间的占有欲与改造欲。
3.变形家具矩阵:走廊家具组合被编码为"空间乐高",中庭的阶梯盒子在午间自动分解为阅读舱,黄昏重组为微剧场。
空间边界消融:自由探索的生态载体
我们刻意保留30%原始地貌,设计"可触摸的生态系统":
1.野趣化景观:保留校园原始地貌中的土丘与野生植被,设置“无护栏”自然探险区:学生可攀爬原木栈道、搭建树枝庇护所。安全通过软质铺装(树皮屑、沙地)与电子围栏保障,实现零事故的自然冒险。
2.生态观察窗:故意留出“荒野斑块”(如杂草丛生的昆虫旅馆、未修剪的灌木迷宫),学生可观察自然演替过程,体验不受人类干预的原始生态。
3.开心农场:500㎡的绿地被划分为12个种植池,其中节气农耕区、药用植物区、谷物轮作区和传粉花园等特色分区,将自然转化为生动的生态教育界面。
设计探索
扬州宝应实验学校新建工程项目拟选址位于扬州宝应县南部新城火车站地区S3-01-10地块,位于新城路和经十三路交叉口东北侧,基地周边为新城未来重点打造的居住社区,新城实验学校将作为其重要配套。距离宝应高铁站约2.2km。办学目标设定为现代化示范性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约为9.15万㎡,总建筑面积为7.7万平方米,并设立地下车库(其中地上约7.2万㎡,地下约0.5万㎡)。最终办学规模设定为小学36班,每年级6个班级,每班45人左右;初中36班,每年级12班,每班50人左右。学生总人数为3420人。
书院式空间布局:礼乐相成的教育场域
学校设计方案以传统书院为灵感,采用“品”字形教学组团布局,每个组团均设有独立内院,形成层次分明的教学空间。通过轴线隐性控制与园林景观的叠套设计,实现“礼制”与“乐制”的融合。例如,共享功能区(如图书馆、体育馆、食堂)串联主轴,成为学生活动与社交的核心纽带。层叠交错的平台设计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游乐载体。这种布局既保留了传统书院的文化秩序感,又通过开放共享的空间设计促进跨年级交流与合作。
功能复合与可持续发展
小学教学单元,教室均以放大走廊的形式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教学“客厅”的理念,在这部分空间中,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以最短的距离到达客厅活动区域。在活动区域内,各班之间以空间软隔段的形式分制,在保证安全性,自主性的同时,也保留了区域之间交流的可能性。学生的课间和课后生活,不再像传统教育校区相互隔断,而是将学习与交流休闲尽量贴近。本案还在教学空间中充分预留了机动教室以保证未来学生量增加拓展的可能性。
立面材料工艺
校园整体立面设计借鉴了国内外经典的教育建筑,体现典雅沉稳的建筑形象与文化气质,从建筑形象上树立宝应县的文化与教育标杆。教学楼通过竖向遮阳构件形成富有韵律感的建筑立面,如同书架上的书籍。校园整体颜色以白色和木色为主,局部使用红色、蓝色、与绿色点缀。综合楼与食运楼作为校园的综合性建筑,建筑形象更简洁大气,并具有地标性。
立面采用土建窗墙的工艺手法,结合构造砌体实现丰富的竖向立面层次效果。所有的竖向线条采用标准单元模块复制的方法,节约了施工和建设成本及周期。为了保证精致的完成度和安全性,框架以土建做法作为最基本支撑形式,端部采用幕墙节点,铝板包裹形成完成面。
校园驱动宜居新城- EOD城市设计理念
宝应城南新城从城市设计的层面重新定义了高品质配套的价值维度——在"教育核+服务环+生态链"的协同框架下,新城构建了三级配套体系:教育中枢(宝应实验学校、幼托综合体)、民生服务环(智慧菜场、嵌入式养老驿站、警民联动站)与滨水活力带(生态商业体、文创市集),三者通过立体慢行系统交织成15分钟优质生活圈。
作为核心引擎的宝应实验学校从总图规划到空间设计贯穿"空间育人"理念。设计突破传统校园边界,通过可转换的体育馆、社区共享的运动公园、立体交通枢纽等创新模块,使校园既成为教育综合体,更化作辐射3公里范围的公共服务节点。
结语
扬州宝应实验学校的建筑与空间设计,通过“场景化学习引擎”与“社区共享基因”两条主线,构建了一个有温度、有记忆、有弹性的教育生态系统。其本质是以空间为媒介,将文化传承、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育目标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环境,真正实现“空间即教育”的深层价值。
项目名称:宝应新城实验学校
项目地址: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锦城路
建筑面积:77250㎡
委托方:宝应县教育局
项目完成年份:2024年7月
建筑设计: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室内、景观方案设计: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凌克戈、岳秋骏、刘轶佳
设计团队:刘倩、李彦欣、林盛、熊文昱、翟羽佳、李昱丹、罗丹娜、杨昊宇
合作设计:扬州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团队:徐乃刚、颜廷祥、薛凤飞、仲从林、罗宇、张文彦、花雷、鞠亮、陆映达、吴昊通、邵敏、袁嵩、胡雷雷
室内、景观深化设计:扬州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导视设计:扬州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泛光照明设计:扬州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师: 章鱼见筑
立方设计
立方设计
零壹城市
墨泰建筑设计
零壹城市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
墨泰建筑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UUA建筑师事务所
众建筑
扉建筑
法国AS建筑工作室
goa大象设计
杭州三日室内设计
圆道设计
立木设计
GOM高目建筑
亚洲捷程装饰设计
西线工作室
恒新寰宇建筑设计
天元建筑设计
深圳同济人建筑设计
意构建筑
殊至建筑
梓泉建筑设计
华造建筑设计
意度建筑
和立建筑实践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畎亩建筑
元新建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古风建筑
BAU建筑城市设计事务所
非寻建筑
方夏设计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合肥分院
立方设计
BAU建筑城市设计事务所
十拓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
修舍建筑
南大建筑钟华颖工作室
思序建筑规划设计
思序建筑规划设计
思序建筑规划设计
思序建筑规划设计
思序建筑规划设计
思序建筑规划设计
间至设计
本末建筑
惟尚建筑设计
元象建筑
goa大象设计
迪卡建筑设计中心
米丈建筑设计事务所
共生形态设计
无样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