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背景
北京90后的跨国夫妻,需要改造他们20平方米的爱巢。原有空间非常狭小,由于层高有限,夹层空间非常憋屈。同时作为商住楼的一个格子间,上下左右均无扩展的余地。使用时通风不畅,采光有限,各种使用功能欠缺,无法满足多种功能需求。
闷热、潮湿,隔音差都令人感到不安,局促的空间和尴尬的生活方式使得在首都北京的生活变的如此的狼狈。然而,这也是广大年轻北漂的生活常态。
改造策略
设计策略:“时间换空间”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设计师为这个20平方米的微小空间,特别发明了独特的可移动机械楼板,通过楼板的不断变化实现空间的转变从而满足业主对不同功能的诉求。通过2个楼板的在不同高度的控制,满足不同的空间需求。靠里的红色楼板是可以在3个标高变化,靠窗的蓝色楼板可以在5个标高变化。
同时在不同标高的基础上,利用翻折家具的变化满足不同居住模式的需求。一共有六大居住模式:起居,健身,电影,睡觉,多人居住,书房。不同模式下,房间的布局各有不同。在起居室,餐厅,健身房,家庭影院,书房,多人居之间来回变化与切换。
起居模式
起居模式中,2个楼板上升到最高点,下方形成2.8m的通高空间,层高适宜,可以看电视,吃饭,聚会和娱乐。
同时将家具与柜体结合设计,针对不同的模式可以拉出,翻折,翻下,移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功能空间。餐厅模式依然是利用2.8m层高下,从电视下方抽出的抽拉桌子,下面的方盒子除了储物,也可以拿出来作为凳子使用,以形成可以6人共同就餐的空间。
健身模式
健身模式由起居模式变化而来,通过拉出电视柜体,在其后方形成迷你的健身空间,柜体后方设置了可以放置器材的健身架。
睡觉模式
睡觉模式将靠窗的楼板降低到0.45m,通过楼板自身形成了床铺,其靠近窗户,获得了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娱乐模式
同一块楼板稍微上升到0.75m高度时,形成了电影院模式。通过电动幕布和电视下方的4个木盒子作为凳子,使用者可以获得2个层次的观影座位。
工作模式
当2块楼板同时到达1.05m高度时,形成了书房模式。靠近入口一侧结合打开的书柜,形成了工作空间。同时将一个榻榻米的茶室空间设置在靠窗一侧,使其拥有良好采光和视野。使用者可以通过入口的隐藏电动楼梯走入这个空间内。
多人居住模式
楼板都上升到1900高度,形成了上下均可以住人的多人居住模式。上方可以睡4人,下方通过翻折的单人床也可以睡人。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旅店。
机械技术
抬升楼板机械体采用了在工业领域被广泛使用的丝杆升降技术,与德国大众立体停车库的技术类似。
由中国建筑师张海翱与德国机械工程师Tobias设计发明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用级别升降楼板。其主要通过旋转丝杆带动丝母上下升降楼板,断电后楼板将自动锁定,保证安全,安静和平稳。
智能系统
既然是百变智居,因此智能化是系统也是设计的重点,主要包括了3大模块:大数据查看,安全系统,智能控制家电。大数据系统收集整个家庭的用电情况,并将其可视化展示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主人可以实时的监控家中的各类指标。控制采用以安全为最优先考虑,首先是采用了密码设置,只有通过密码才可以访问楼板控制菜单。同时引入了红外线幕帘技术,一旦检测到进入区域的活物,楼板会立刻停止动作。在智能面板旁边同时设置了自复位的紧急暂停按钮。通过所有这些安全措施,加上本身丝杆的自锁特性,完全可以满足居家环境中的安全要求。
通过ipad面板和手机控制同时控制灯光照明系统和电动窗帘。浴室的入口采用了电镀玻璃,当检测人在浴室内,玻璃会自动变为不透明。甚至连镜子也是可以听音乐的智能镜子。
设计师在迷你的空间中发挥最大的生活质量。
项目名称:北京机械智能的住宅改造
项目地址:北京
项目面积:20平米
建筑设计: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张海翱
张海翱(负责人) 姚奇炜、徐航、肖梦莹、李晓蕾、程子峻、袁胤轩
建筑设计指导:杨偲
机械设计团队:德国GRG集团Global Retool Group Gmbh + 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Tobias Wilhelm(负责人),宋凯,赵国梁,孙菲菲
智能设计团队:朗宜(北京)智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李冬梅(负责人)、崔卫东
航空材料楼板供应商:吉林瀛豪工贸有限公司
软装指导:Becky Chen
未止工作室
未止工作室
有维建筑设计
帕姆建筑
春计划工作室
当土设计
西涛设计工作室
堂晤设计
栖斯设计
Say Architects
久舍营造工作室
云行空间建筑设计
北京大观建筑设计
北京清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林子设计
KINJO DESIGN
衡建筑
乂口设计
集美建筑
罗秀达工作室
行十设计咨询
Atelier fu
炽造设计工作室
KAI建筑工作室
屿设计
袁珂设计事务所
一点设计工作室
吾索设计
無奇空間設計研究室
弹性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