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宅位于北京东城的报房胡同片区,现状为南北共计两房的杂院,因为整体尺度很小,南房不过13平米,最大的北房也就23平米。这种类型是我们过往碰到较多的一种,历史上看,明显是在过去的时间里,往复的产权分割所切割出来的;地块以及入口不规则且零碎,房屋按间进行切割并重新自成一体,临建扩建与永久房屋盘根错节。
李总约我前来,谈论着改造的可能性:“现在的钢梯太陡了,是不是缓一点看放在哪里好 ?不要大的动作,但是成本要能控制住,再扩建一小部分也不是不可以,这是对外出租的房子,需要考虑最大的灵活性,重点是空间品质的提升.......”
南北房间距2米,之间的空地甚至难以称之为院,我跟他就站在这处一边抽烟聊天。
心里一边翻译着这些需求:“造价,利旧,多元,反精致,随机布置,要体积不要面积....” 这与我们近期的思考不谋而合,设计由此展开。
功能和生活
对于家宅,只有在吃饭,休憩睡觉等连续的行为被分割后,功能才会产生。人的行为是连续的,但建筑却需要依据功能而分割或封闭。结果,空间的整体性变弱,活动的连续性被打断或降低。
单纯的划分增加房间,即便再多一百间,如果无法让人的身体同时感知到所有空间的存在,人在其中只不过是功能格子般地流水线生活。当生活被功能化类型化之后,生活的本源和趣味也在逐渐消失。 那么有没有不同于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空间, 可以为人提供了另一种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可能性?也许,空间灵活并充满未知,生活会跟着更有趣,空间的性格在于生活。
我们想做的空间,不仅仅要满足私密和功能以及收纳的要求,更应该让家庭生活出现多元的灵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许可以在“一室空间”中存在。家庭的动线的确因功能而存在,但视线则可以与动线分离而变得更加自由独立,从而感知到丰富的生活空间。
小中见大的尺度感
我们都知道,只要空间足够宽敞,那势必可以容纳更多的生活方式和可能性,但是问题在于,房屋在绝对尺寸上的宽大,会受到现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报房胡同的这座房子,带上所谓的院子,也不过53平米,这需要利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宽敞感”的空间,这让空间在感觉中比实际上更大,但同时不失亲密感。通过对屋子各要素尺度上的协调,适于生活的空间,它备受呵护又不失开敞感。
总而言之,有没有一种“样式”,保障各个功能的同时,整体性也依然存在? 这就是“大空间”思考的起点,这个“大”并非绝对尺寸上的大,而是更加“整体感”的一种大。 进一步说,如何在具有“整体感”的一种“大”的基础上,仍然和身体尺度产生亲密度亲密的,丰富的关系?
航站楼场或博览展厅的大空间足够大,但与人和身体并没有过多的紧密联系,这是一种整体的大,并不有趣丰富;传统的合院或者当下的杂院,里面尺度宜人也丰富,但由于被功能分割却消失了一种“整体大”。 综上,创造一种具有“整体大”的空间的同时,确保适宜尺度的身体性和丰富性,才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操作上的几点策略:
在平面上,形成一种错动的构成,新建的体量不是过廊而是房间,功能上是一个开放式的餐厨厅,同时将室外空地划分为东西两个庭院。东庭尺寸略窄,尺寸让给了西院,西院围绕原有枣树打造出一个方院;开放式的餐厨厅,两侧的通透玻璃可以同时欣赏到东西庭院的景色与光线。这不仅是满足功能的服务性房间,而是以餐厨房为驱动的生活空间。这个餐厨厅和南起居室,北书房共同形成大生活起居室。
更重要的是,由于餐厨厅的错动构成,南房和北房的的斜线对角视野长达11米,因此有了视线上的最大的连通,小房子变成了大房子。
在剖面上,餐厨厅的上方,植入了一个包裹感的半拱形的屋顶,最大限度的获得了南向的采光。也把视线引向了二层平台。新建的屋顶在构造上着重考虑了保温和防水,尤其是在新旧建筑交接的部位。这里我们还保留了南房原有的一部分旧的屋檐和檩条,上面放置一些器物,可以作为室内空间的一部分组成。反光的镀锌半拱形的屋顶像一个大烟囱一样,伸上去探出头,成为胡同区一片灰茫茫瓦屋面的一份子。既宣告了自身的存在,也与之相融合。
在平面和剖面的操作同时,我们将动线也进行了调整。原有的通过逼仄的外廊进入院子,再南北两边开门的流线太过无序凌乱。 我们将入口外廊处上方用天窗覆盖,形成采光玄关,新的动线从这里开始,直接右拐进入室内,再通过餐厨厅分配动线。 原有上南房屋面的钢梯,我们改在了入口玄关玻璃外侧,这样一入户的时候,红色的钢梯作为视线的焦点,形成玄关的特色。动线上,这个钢梯它有一种勾引的伏笔,虽然一开始就被看见,但只能是最后才可以上去。它卡在凹道里,不会去争夺那颗枣树在院子里的主导权。 也和入口产生了关系。我觉得这个院子关系就顺了。
空间中部分墙体进行颜色喷涂,可以让墙体顶板乃至空间的性格更加明确:例如南房的东南角墙和北房的西北角墙刷成红色的墙体,呼应起来,暗示这是一个完整的南北大空间。餐厨厅的顶部是金黄色, 空间在光线和景观下,变得更加生动了。
我想补充的是,在整体造价不足十万,成本非常极限的状态下的尝试,所选取的空间策略也应当和经济性紧密相关。 分析造价的过程非常劳累但却很有趣,像是一个练习,让我们理解两者的关联:经济因素不应成为项目的限制,而应成为促进空间自由的工具。
例如颜色墙体的策略,不会因颜色不同而额外增加工程费用;例如我们的扩建的侧面墙体用的是乡村常用的水泥纤维瓦,以及院墙的饰面层防水腻子做完之后,为了让以后绿植爬藤顺着爬上去,直接覆盖的钢网。这些材料的成本甚至是正常饰面层材料的十分之一。
这种情况下选取的材料,每一种都需要接近设计的本质目的,若有若无的材料,如果只是堆砌丰富度,那就干脆取消。保留下来的材料不分贵贱,在整体设计组合之下,既解决了问题,也呈现出一种日常之美,让空间变得很生动。他们也许并不精致,但放大镜的视角也不是生活的目的。材料之间的选用和组合,是为了彼此之间的差异,通过这些日常的材料,重建一种想象的空间,一种主观的真实性也许可以产生。
此外,这一次我们也希望墙顶地这些传统的建筑元素,它们自身成为离散在空间里的物件和家具。 让抽象隐然退后,具体的生活开始浮现。
最近一次去报房胡同的房子是在一个闷热的中午,门没上锁,吆喝了一声,听见屋顶平台李总的声音,推门进去,阳光明媚,穿过房子到了西院,顺着钢梯盘旋而上,李总正在用管子里的水,往两个院子下面浇水,软的橡皮管子出来的水柱没有准确的方向,就那样随便的浇,噗噗作响的喷头,闪光的飞沫,枣树和无花果的叶子格外茂盛,斑斑影子洒在镀锌的铁板屋面,跟着风微微晃动。场景融合着浓烈与简洁。
这一刻,还想跟李总介绍什么策略啊,方法啊,一时间都忘了。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所谓样式,的确是我们人类无法回避的,但希望透出的形式抽象,同时又和充满生气的生活如影随形,两者重叠无法辨识。也许只有保持着对生活既担心又不逃避,凭借这股力量才能继续摸索空间的形式吧。
项目名称:烟囱宅
地点:北京.东城
用地面积:60平米
建筑面积:53平米
业主:私人
建造时间:2023年-2024年
建筑设计:KAI建筑工作室 Atelier KAI Architectes
室内设计:KAI建筑工作室 Atelier KAI Architectes
设计团队:谢凯 韩晔 赵辉 刘立超 王元媛
造价投资:10万元
摄影:邢睿
未止工作室
未止工作室
有维建筑设计
帕姆建筑
春计划工作室
当土设计
西涛设计工作室
堂晤设计
栖斯设计
Say Architects
久舍营造工作室
云行空间建筑设计
北京大观建筑设计
北京清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华都建筑
林子设计
KINJO DESIGN
衡建筑
乂口设计
集美建筑
罗秀达工作室
行十设计咨询
Atelier fu
炽造设计工作室
屿设计
袁珂设计事务所
一点设计工作室
吾索设计
無奇空間設計研究室
弹性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