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地居民,现有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期望通过长期、深入且系统的城镇更新,打造多样化的文娱活动:老人能在老城区回首往昔岁月;儿童可在郊外田野亲近自然;中青年在工作之余,除了享受快消娱乐,还能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放松。
怀揣着这样的愿景,经过数年的努力,竖梁社在龙江镇的各个角落,播下了几颗充满希望的 “种子”。
龙江老街
龙江是岭南农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桑基鱼塘造就了「两龙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出产的丝织品畅销海内外。龙江老街是龙江的发源地,来自中原的人们最早定居于锦屏山与鲤鱼岗附近,在老街附近开始繁衍生息,逐渐壮大。
龙江老街改造计划
清末民初是工业资本快速积累的时期,大光明碾米厂是龙江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粮食供应点,龙江老街一带也逐渐形成了深厚的市集文化。时间慢慢过去,龙江的城市中心转移,原有的商街成了“老街”。
为了唤醒这个岭南商镇,我们对整个龙江老街区域提出了综合提升的计划。除了生活服务设施的提升,我们针对老街原有记忆点,提出置入特色业态、优化景观、制造历史记忆打卡点等措施,希望通过挖掘和演绎老街的深厚历史底蕴,提高环境品质,让老街以一个「宜居宜游」的新角色重新拼入城市发展的拼图中。
粮油市场改造
龙江老街的改造是一个缓慢的「城市针灸」更新过程,我们选取粮油饲料副食综合市场作为启动区,整合空间发展新业态。位于人民南路的粮油饲料副食综合市场与河水相邻,自然人文交融,其市集文化成为当地市集文化的生动写照。建筑沿河而建,有保留完整、可租赁面积较多、记忆点鲜明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改造和提升需求。
可租赁区域主要位于场地内侧,直接面对外街的只有三个单元立面,作为市场的可识别性较差,需要重新定义场地,重塑市场记忆,使其重新成为人气聚集地。
复刻市集场所感
入口处以标志性构筑物引入,主街两侧的建筑立面上有市集主题的大幅涂鸦,为整个市场奠定了活力新潮的基调。构筑物的设计来源于「牌楼」,加入了「招牌」元素,希望与场地原有的市集文化产生共鸣。
涂鸦则是合作团队经过数次方案推敲,结合雨棚、店招、临时摊档、灯笼等商业元素与龙舟赛、生菜会等龙江当地风俗活动,创造的一副结合过去与未来的市集画卷。
首次去现场踏勘恰逢雨天,我们意外发现建筑首层有近 5 米的层高,可退的走道却不足 1 米——廊下空间高宽比达 5:1,这就导致二层及以上的外飘部分,在遮风挡雨上效果甚微。商铺偶尔搁置门口的杂物,更会打断步道,行人被迫上街淋雨。
同时,各家店铺的门头风格各异,不少店家自主伸出雨棚,加上空中横亘的电线,虽说展现出市民生活的一种松弛生活状态,但却破坏了项目形象,对城市面貌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建筑首层,我们设计搭建了一座向外沿压低的雨棚。其一来能为行人遮风挡雨,二来提供了一条连贯的商业步道,使商铺空间得以向外拓展。雨棚向外沿压低,既满足了散水要求,又实现了空间尺度从内到外由高至矮的自然过渡。此外,雨棚上方加装了穿孔铝板,用于遮蔽首层商铺与二层租户的空调外机,同时对空中杂乱电线进行整理遮挡。雨棚外沿和钢柱位置还可统一安装店招,以满足商铺的展示需求。
我们搜寻当地历史图片,发现旧时沿街店铺会在门口支出顶棚争夺“地权”,也为前来消费的客人提供遮风挡雨的空间;而路边摊贩也会在小车上支盖顶篷,既保护物料,也让摊档有“归属感”。连绵不断的雨棚无意间形成一长条遮阳挡雨的廊下空间,行人络绎不绝。
因此,粮油市场每栋建筑的首层都增加了一圈连续蓝色顶棚——钢管和铝板组合的雨棚,加上老式招牌,既是市集场景的还原,又能够为顾客带来实际的遮蔽作用,灰空间的半围合更是增强了场所感。
宽窄变化的雨棚提升了步行体验,雨棚变宽的部分自然地形成了店铺的外摆区,并且由这些雨棚围合出大小变化的院子,促进了各种公共活动的发生。
在沿河区域,利用场地优势,活化沿河侧及埠头,增设观景台和景观雨棚;设沿河店铺,并巧妙结合连廊与沿街店铺打通,增强市场整体的可识别性。
在整个市场唯一的沿街面上,采用风貌协调的改造手法:二、三层立面上增加侧向招牌,并根据空调外机位置做窗套的遮蔽处理;屋顶增加阳台和围网,与雨棚形成呼应。
这些改造不仅是对市场建筑的技术升级,更是对市集文化的传承发扬。在这里,人们不仅仅是来购物,更能感受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蕴,共同见证龙江的发展与繁荣。
市集文化的重建与共生
曾经脏乱差的饲料市场,焕新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街区,一个活力新潮的青年街区。通过项目改造,我们不仅仅在重建建筑,更是在重塑社区共生关系。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场所,更是人们相聚交流、感受生活的重要空间。
对当地居民而言,龙江老街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回忆和情感。对我们来说,市集文化的再生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们希望能够唤起居民对老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重新认识和关注这片土地,共同见证龙江的发展与变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城市发展的探索。
项目名称:龙江老街改造
项目位置: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
建筑面积:7870㎡
业主单位:新造物城市更新(佛山市)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竖梁社 Atelier cnS
主持建筑师:钟冠球、宋刚、朱志远
设计团队:林海锐、梁文朗、陈晓茵、吴宇凡、赵航、黄敏、梁泳嘉、陈静柔、李汶晨、王子龙
设计时间:2022.06-2023.04
完成时间:2024.01
摄影:Hunk、新造物
博万建筑事务所有限公司
竖梁社
竖梁社
赵扬建筑工作室
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上海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
天华建筑设计
天华建筑设计
天华建筑设计
nota建筑设计工作室
伍德佳帕塔设计咨询
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
大椽建筑设计事务所
未见筑设计事务所
立方设计
昱景设计
goa大象设计
荣朝晖工作室
BIAD-ASA筑景工作室
BIAD-ASA筑景工作室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源道建筑
行止计画设计工作室
UUA建筑师事务所
goa大象设计
柏涛设计
宇合光年
柏涛设计
宇合光年
咫间设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乡土创作中心
Lab D+H
厦门都市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