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 20 年的地产浪潮中,商业建筑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标准设计范式。这些追求资源集约管理与高效利用的范式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并无不妥。然而较长的建造周期使这些商业规划在多年后落地时却要面临早已变化的市场环境。此时的人们正为了适应新的变化,重新进入了一段非标准化产品不断涌现的探索时期。体验性,文化认同,创意表达都成为了潜在的新诉求。因此现存场所的进化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案所探讨的正是基于新需求下的空间机能重组,不盲循固有范式,让场所回归其应有的属性。思考如何在现存的秩序中植入一行轻量的“代码”去盘活整个社区的商业生态。
“从范式产品到特色街区”
项目位于麓坊中心B馆,两栋塔楼的退台式底商在这里环绕成一处相对封闭的广场商业区。设计团队介入时,街区已接近完工。场域具有商业公建的诸多典型特征,开阔的楼间广场与二层露台,大面积不同颜色玻璃幕墙与多种颜色铝板运用,为了提亮大面积灰蓝色幕墙基底而进行的材料与色彩拼贴。
在商业改造项目中,既有建筑的情况各有不同,上一个成功案例的经验往往无法套用,设计团队在这一类项目中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无脑听取业主方的建议直接开始着手设计,而是需要在为空间“治病”之前详细的进行“诊断”,找到空间问题的结症所在,进而采取有效的策略,才可以找到正确的设计手法。
在本项目开始的时候项目团队面临三个问题:
1. 要解决现状广场与露台空间的开放不聚气与消费行为所需要的聚合热闹在空间模式层面的差异问题。
2. 要修正现状街区上空商务冰冷的建筑立面与商业街区鲜活明快的需求在空间氛围层面所存在的偏差,
3. 回归到人的层面,标准化设计带来的可能性的缺失,使场地现状与“主理人街区”这一定位十分违和。
解决掉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强化场所印象,使其有足够的能量成为麓湖诸多特色板块中的重要拼图。
“主理人营地”
在商业改造项目中,招商运营的前置是重要且必要的,建筑空间设计在这个时候应当作为商业意图的具象化体现。因此设计团队所有的行动都围绕 “主理人街区” 这一商业定位展开,并以此不断丰富空间设计的内容与边界。
可以被称作主理人的经营者是一群有情怀,有想法,乐于分享全新的生活方式的人。设计团队希望通过空间的营造发掘他们积极的一面,鼓励他们从店里走出来,为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最终实现属于社区的文化与精神认同。
设计团队相信这种价值共识的汇聚与传播长远来看会成为新世代商业体的巨大财富,这片街区在商业机能之外应当为主理人提供一片遮风避雨的营地。
“白色的聚落”
处理纷乱的现状是商业改造中常遇到的问题,在空间“诊断”的过程中,设计团队意识到按照传统思维通过建筑立面的改造无法解决问题,进而选择在空间模式上做转变。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增加构筑物来做到擦除与留白,植入场地的所有新建设施均为白色,遮盖了原场所中的材料色彩拼贴。让街区成为主理人的背景与舞台,为后续各类商家的入驻提供了一处可供呼吸的纯白画布,让他们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各自的设计美学与品牌个性。
这片立体的聚落由面,线,点三组系统组成。
系统1:轻盈的白色伞廊以面的形式介入场域,对上阻断了巨大塔楼的视线干扰,对下压低了高度,形成一片庇护的灰空间,它们围绕广场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多样化户外空间组合,既满足不同主理人对室外布场的需求,也为行人的驻留提供更多可能。
在传统商业室内外界面上划出了一片舒适的过渡区域。视觉层面有别于原本大开大合的色彩拼贴,通过实体与栅格的不断切换,将光影有序的洒落在白色的空间中,形成更加丰富细腻的层次。
系统2:通过线性的连续吧台与户外家具对原本空旷的二楼露台进行了内容的充实,结合上方的伞廊,为主理人及过往游客提供了多样的驻留场所。在这里,社区不会在人潮散去的时段变的冷清,场所鼓励主理人从店内走出来,或与人畅谈,或稍作小憩,街区不只是工作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归宿。
系统3:在点的层面,开阔的一楼广场空间被铺设了一层可变换的白色点阵。它们由可移动旋转的花箱树箱组成,可结合室外布场的需求重新划分组合原本单一的广场空间。
这些矩阵也是送给全街区主理人的一组大型玩具,通过亲自操作进行场所的重组,使共创成为惯性,逐渐让社区成长为一个聚集创意的平台。
“更细腻的功能体验”
范式设计往往立足于资源利用的效率,人在这里也仅只是诸多资源中的一部分。但新的商业模式会更加细腻的去发掘人的需求与体验,从动线的优化到导视的植入,从遮蔽风雨到提供驻留,从空间的温度到阳光空气雨水,都会成为设计的发起点。摆脱自上而下的标准框架,由细腻的需求引出充盈的功能体验,并将其确切的交付于每个使用者手中。
“社群的诞生”
除了直接影响空间的“硬装”改造,设计团队还提供了诸多“软装”方案,进一步引导开业后的社群行为。如在场所中悬挂主理人自己的旗帜,布置可以由商家认领装饰的场地乔木,以及传递主理人情绪的幕墙贴纸方案。
设计团队所构想的是一个可以生长的平台,在这里开业只是商业进程中的一个节点,之后的一切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内容机制的成熟,产生的长远影响力、孵化出更多的可能性。
“行为的触发”
有别于传统的静态商业美陈,主理人街区的户外陈设更注重参与者行为的触发,可移动旋转的户外座椅鼓励主理人参与社群的空间营造,旗帜,贴纸鼓励更多的创意行为与自我表达。大面积的灰空间为室外活动与布场提供了物质平台与诸多可能性。在这里,人的行为体验才是设计的终点。
新增构筑物与既有建筑之间的结构关系到项目的安全性问题,所有的X字柱与Y字柱的落柱点位既要满足原始荷载,不对地库结构进行加固,又要躲开商家店面,不能遮挡门头店招。
大面积的白色实体顶棚全部采用有组织排水,将雨水天沟隐藏在屋面之上,再通过雨水管或者雨链的方式导入既有的地面排水系统,将新增构筑物的排水体系与原始现状有机结合。
项目整体设计施工周期把控严格,在6个月之内完成了工程建设,有效的配合招商运营的节点需求。
项目名称:麓坊中心 主理人街区
项目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业主单位: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商管公司
业主设计管理: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设计单位:未见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内容:街区空间改造、景观改造
主创设计师:李博、李未韬
设计团队:杨梁玲、陈泓宇、吕品、方静雯、陈含瑶
结构顾问:曹庭
灯光顾问:BPI照明(成都公司)
施工团队:成都鼎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照片拍摄:存在建筑
博万建筑事务所有限公司
竖梁社
竖梁社
赵扬建筑工作室
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上海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
天华建筑设计
天华建筑设计
天华建筑设计
nota建筑设计工作室
伍德佳帕塔设计咨询
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
大椽建筑设计事务所
立方设计
昱景设计
goa大象设计
荣朝晖工作室
BIAD-ASA筑景工作室
BIAD-ASA筑景工作室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源道建筑
行止计画设计工作室
UUA建筑师事务所
goa大象设计
柏涛设计
宇合光年
柏涛设计
宇合光年
咫间设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乡土创作中心
Lab D+H
厦门都市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