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加:顶端设计
兴安广场
湖北 收集
 
烟火与优雅,多元复合的城市街角客厅

城市是巨大的自然现象,超越人类设计能力 。规划者需敬畏城市自生秩序,以 “小而灵活的更新” 取代宏大蓝图,在混合用途、高密度交互、历史层积中培育有机多样性——这才是城市对抗死寂、永续繁荣的生命密码。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项目背景

兴安广场位于夷陵三巷核心老城的南侧,紧邻城市核心主干道夷兴大道,是夷陵三巷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节点。在《未来简史》中,尤阿尔赫拉利这样评价过去对我们的影响:“过去是从先辈的祠堂里伸出的手,固定住我们的视线,让我们只能看到某个未来的方向。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这股力量,于是以为这就是自然,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面对核心老城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时,我们也时常能感受到这股力量,充满惯性地固执地带着城市生活奔向熵增的方向。城市更新的不断进程就是要打破这样的结局,让城市的发展成为螺旋上升的曲线,而非一贯的下坠。

城市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节点,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过程中通常会经历若干年的阵痛。兴安广场作为夷陵三巷城市更新项目的首发项目,自2023年起便开始整修,当项目交由我们时,已经成为集夷陵三巷入口集散、夷兴大道形象界面展示、林下休憩活动、咖啡餐厅户外经营等多个功能叠加的复合型空间。此处,老城原住民的户外休憩需求、业态更新带来的空间诉求、夷陵三巷整体片区风貌对这个场地的定位等等要求,叠加在这个不到3000平的场地上,现状明显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多元复合的需求。

 

场地现状

场地南临夷陵区核心主干道夷兴大道,东侧的老街是老城的重要商业街区,西侧的夷陵二巷是老城的重要交通要道。此处复杂的车流、人流、业态带来了多元复合的功能需求。

 

我们需要考虑老城原住民的基本需求:比如旁边小旅馆希望自己门前不受干扰,像以前一样有独立空间,比如此处是周边老年人最爱的闲暇休憩场地,就算没有坐凳,他们也会搬着板凳桌椅在广场为数不多的树荫下纳凉,再比如小摊贩的菜摊需求是可以被忽略的,因为随着夷陵三巷的更新,他们会有更好的经营场地。

 

我们也必须融合局部业态更新带来的空间需求:广场北侧边界是上世纪的民居,为了让老城更加吸引年轻人,成为未来年轻人生活休闲的打卡点,也为了迎合了旁边即将出现的青年公寓,如今改造为早C晚A的咖啡餐厅,这样的功能变化自然也对场地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也带来了改造过渡期的空间使用矛盾:咖啡餐厅经营者希望自己的外部环境是品质有活力的,耄耋老者坐在门口的景象明显与期待不符。迫不得已,咖啡餐厅经营者在自家门口围合出了临时的户外经营空间。另外咖啡餐厅经营者强烈要求在广场上开辟出独属的停车位,这确实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需求,因为他会剥夺大部分人对广场功能的使用。

 

正如简雅各布在城市经济中说的,“ 城市的多样性从何而来?人们有着不同的品味和需求,利用不同的技能提供各种服务,怀着不同的梦想紧紧聚在一起,这才造就了城市的参差多态。”通过多年的城市更新,各种品味、需求、技能、梦想的人被城市邀约到这个广场上,展开自己的公共空间生活,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各异的生活范式中的共同点,让他们乐意在城市街角发生自己的生活。

 

设计挑战

1如何构建新兴商业与周边居民需求的共生关系

随着当下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推动公共空间探索社会化运营模式成为关键课题。 面对夷陵三巷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运维成本攀升、服务升级需求迫切的现状,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以市场化手段破解公共空间可持续运维难题,于是广场上通过升级普通民房打造成了咖啡餐厅。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兴安广场的设计中,景观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从单纯的营造公用活动空间转向平衡公共空间公益属性与商业活力,通过创新设计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共生循环,构建和谐的共生关系。

 

2如何实现容纳"所有人"的多元包容的空间

传统的设计往往会在空间中划分功能,来试图规训每种类型人群的使用空间和范围,以求达到每个人都能在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在这个项目里空间是复合多元的,如果我们只让咖啡馆的人待在咖啡馆里,而周边的人没有前往咖啡馆的欲望只在边界休憩,城市边界就只是城市边界,咖啡馆就只是咖啡馆,那这个设计是失败的。所以设计师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创新设计,让公共空间充满吸引力,即让咖啡馆的消费空间自然而然的蔓延至公共空间。

 

3如何定义能被共同认可的老街风貌

传统的夷陵三巷老街该以何风貌呈现在人们眼前,一直是设计前期探讨的重点。单纯作为旅游景点来打造,我们大可以大手一挥让其展现出非日常的外表,与众不同抓人眼球。但这或许不是作为日常使用的人群可以接受理解的,让每天买菜路过的地方展现出过于超现实的景象,似乎也是一种冒险。所以如何找准老街风貌,让此处既有日常的温润烟火又有非日常的优雅特别,是一挑战。

 

设计策略

1多元包容的城市客厅,公共与消费的非零和博弈

前来消费的年轻人与生活在周边的老年人不应该是城市空间使用权的竞争关系。他们理应可以在空间中成为良性的互补。设计在空间中做了从公共极到消费极的空间渐变,模糊了这两者之间的边界。由此咖啡馆的年轻人可以端着咖啡杯在廊下看人来人往,周边的原住民可以在沿街桌椅上打牌斗趣。同时设计认为当公共空间足够吸引人,消费空间足够开放,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自然会消解。因此可露天光的建筑灰空间廊架与沿街的休憩空间必须互相融合互为一体,咖啡馆的经营空间可以蔓延至人行道,沿街的公共休憩区可以延伸至建筑边界的灰空间,而廊架的存在,天然的让咖啡馆具有了一定的户外领域感。敏感的咖啡馆运营者在初期可能会为自己围合上花箱,但随着业态的更替、周边青年公寓的建成,相信他会逐渐拆除这道内心的围挡。

 

2丰富多样的城市客厅家具:桌子、椅子、吧台、卡座、阳伞、红毯与花园

一个多元包容的城市客厅,包含“客厅的桌椅、客厅的红毯、客厅的花园、客厅的阳伞”。应当有适合老年人坐着休憩、闲聊甚至打牌的空间,也应当有适合年轻人坐下打卡、倚靠、消费的优雅咖啡吧台,这些休憩空间也应当有足够的遮荫,让烈日炎夏、寒冬雨季都可以留着人群。地面有专属肌理的地面铺装,让某些位置成为独特的场域甚至舞台。

红灰色调,峡江记忆的延续 
基于整个夷陵三巷的定调,兴安广场整体风格被定义为融合式的峡江文化风。所谓峡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复合型的文化基因,1970年为兴建葛洲坝工程,宜昌将县城从城区搬迁至城区西北十公里处,也就是现在的小溪塔。青砖、红砖、峡江建筑独有的文化符号,是曾经刻画在人们脑海中的特殊色彩肌理记忆。我们提炼了视觉元素上的红灰色调,作为场地的底色,统一整个空间的氛围、质感和装饰语言,也为接下来的夷陵三巷改造打好了基调和模板。

 

设计要素

场地没有用常规的功能分区来划分,而是用休憩方式来进行区分。一套桌椅一种休憩方式,多种功能多种可能。树下休憩,可以是吧台空间,也可以是环形座椅搭配小边桌;活动事件广场,容纳未来多元活动空间;闲聊卡座,是闺蜜团最爱选择的地方;休憩长桌让不同的人有机会一起聊天打牌;充满峡江装饰元素的遮荫伞,让空间更具可停留性。

 

客厅的桌椅

客厅的桌椅组成了多样化的户外休闲功能,卡座用于多人聊天,长桌可以面对面游戏,吧台是闲逛时的停留,甚至我们在吧台上设计了咖啡杯位。

 

客厅的红毯

“客厅的红毯”即是对老街场地肌理的延续和再现,也是对空间使用功能的定义,某一天当人们需要的时候会发现在规制的形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舞台空间。

 

客厅的花园

“客厅的花园”是室内客厅无法实现的空间形式,也是室外城市客厅的独特魅力。在当地两年多的在地景观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持续探索不同环境场景下的植物品种配置策略。我们探索自然主义的种植方式来营造强烈的花园氛围。使用了银灰色主题的植物搭配,芙蓉菊、柳叶星河、迷迭香等品种此前当地鲜有使用,但经过当地多个项目实践验证后,我们惊喜的发现他们开始出现在本地苗圃中。其他诸如狐尾天门冬的点缀可增加独特质感,姬小菊带来含蓄的色彩丰富效果。而基于此前项目中大吴风草强劲的长势,本次设计我们减少了用量,但它仍是本次基调品种之一。

 

 雨水花园

兴安广场雨水花园是一次城市雨水花园小实践,收集雨水后,经蓄水、种植土等层净化,借排水管疏导或渗入原土,助力涵养地下水 。在植物选择上,采用了不同的鸢尾品种组合。而一叶兰、富贵蕨等品种的使用,是平衡功能、美观与经济性的综合考量,此外,之前多次运用成功的熊猫堇,已经证明了其良好适地性和景观表现。

在兼顾种植美学的基础上,我们一直在项目当地努力寻找适地性强、养护压力小、表现稳定的植物品种和搭配,如果这种持续的尝试可以给当地植物景观体验带来新的参考,我们将十分荣幸。

 

客厅的阳伞

“客厅的阳伞”,其装饰性语言控制下的形制,为桌椅花园提供了遮阳空间,让户外场地更有吸引力。

 

设计落地

在这个场地构建过程中,有大量非标物料的落地,包括且不限于遮阳伞、花坛、座椅、铺装。设计在过程中以精细化的场地白模推敲空间尺度分析构成关系,并深入参与到构建的每一个主材和节点把控中。

 

写在最后

兴安广场的改造,是设计对城市空间多元化与包容性的理解,也是对平衡公共空间公益属性与商业活力的一次实践。诚然城市作为巨大的自然现象,超越了人类的设计能力,设计师能做的就是分析当下的具体需求、结合过去的使用惯性、预判未来的城市发展,让城市空间在时间维度上、人群类别上、空间维度上呈现出多样性的可能,我们希望在通过设计模糊公共与消费之间的边界之后,烟火与优雅可以在空间中得到高度的融合与共存。

 

项目名称:兴安广场

项目地点:湖北宜昌

设计面积:约3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4年8月-2024年12月

建成时间:2025年5月

建设单位:宜昌市夷陵区城建项目管理服务中心

景观设计:HID翰地景观 

设计团队:吴昊、张璐、何玉江、尚煜坤、沈华枢、郑诗宇、高雯、杨彬彬、陈影、尤佳、徐亚罕、彭艳阳

施工单位:湖北涵尚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IMA岸木摄影

推荐

上海外滩公共景观改造

HMD

喀山市卡班湖群滨水区

土人设计

宝安中心区四季公园

译地事务所

旋转水滴公园 - 城市的活力容器

翰地景观

和祐医院周边公园-栖居自然,构建大生态共同体

天元建筑设计

啟德海濱長廊

凝态建筑设计

北京三里屯路环境整体更新 - 绿荫如画

埊木设计

南浔善琏镇湖笔小镇景观提升项目

筑原景观规划设计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外部公共空间提升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顺广场景观改造 - 以古为新:闽南文化生活舞台

自然存在设计

东山少爷南广场社区公园改造

哲迳建筑师事务所

重庆长滨河道改造升级

中冶赛迪

宜昌东湖大道能量花园 - 山的故事,城市街角的力量

翰地景观

消失的花园

象界设计机构

上海乐山绿地口袋公园

维亚景观

鹦鹉螺曲线\上海曹家渡花园口袋公园更新

维亚景观

蕰藻浜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景观环境更新

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

设计放心选,监督有保障
  • 更好设计

    这里汇聚顶端、前沿的设计团队与项目创意

  • 更多选择

    这里聚合更多国内外、全产业的服务与产品

  • 全面配套

    可需求发布、招标竞赛、咨询管理配套服务

  • 管控保障

    针对服务产品全程监督管控与质量跟踪评价

上设计加网,实现精益营销
  • 高质展示

    入驻企业专站在市场门户高质的展示传播

  • 精准客群

    几千团队、海量设计师、优质需求与客群

  • 全面营销

    企业推广、合作、招聘、企宣等一站到位

  • 顶层发展

    这里汇聚设计产业供需的顶端圈层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