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乡村始终是我们内心的故乡。
东篱下盛开的菊花,荷锄而归时的明月,稻花香中的鸣蛙,疾走追蝶的儿童......我们的祖辈在乡村中安家乐业、安顿身心;乡村生活有人间温暖的炊火,也有最为质朴又深邃的诗意,根植在我们的灵魂中。
城市有的是永远都不会落定的尘埃,永远都不会停下来的热闹。人们居住在城市,并非因为城市是宜居之所,而是因为城市集中了社会的优质资源。现代人要考虑教育、交通、生活配套、生计的维持.......乡村纵然承载着生活的理想,却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家园。
对于传统民居保护和传承、再生就尤为珍贵,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乡村生活范本的保存,对中国式理想生活的探索。
以本项目为例。
项目位于珠海斗门排山村。排山村原名斜排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拥有230多年历史,为珠海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村。
本项目的几栋民居,原主人大多移居国外多年,村中民居也年久失修,逐渐凋零。民宿建设其实也是一种保护传统民居的方法,是旧建筑的文脉传承及新生。对这些民居的修建,使我们得以窥见、得以体验旧时的生活方式。
自古中国人营造空间便讲究风水,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排山古村建筑“以祠为宗”的布局形式,古村整体坐西向东,民居循斜坡自低向高而建,规整划一。村前弯月形大水塘,聚水聚财之寓意。
岭南古建筑墙体大致有夯土墙、蚝壳墙、青砖墙,石头墙、木墙,而排山民居就地取材,以夯土墙建筑居多。盖因珠海地处沿海,三合土版筑夯土墙(三合即土、砂、石灰)有优越的抗风性及抗雨水侵蚀性。我们对本项目的夯土墙和木构给予最大程度的保留,修旧如旧,保留原建筑的淳朴。
院落围墙加建“帽檐”,断壁残垣处构建玻璃防护装置,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的侵袭。
考量并借用,每个项目携带的文化信息,赋予项目新的功能和气质。
最传统与最时尚的对话,新与旧不是互相退让、对峙、主次的关系,他们更像是一种奇妙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土与木这两种温暖的材质本身就使得空间充满乡土质朴的味道,新的构建则提供了一种印象式的诗意留白空间,形成对话。
新与旧 I 门于建筑而言,犹衣领之于人!对门进行了改造,使之显得年轻时尚。庭院小门具备趣味性,屋门则是显精神。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回归土地伦理。在材料的运用上,使用旧瓦,老木材,红砖这些简单的本土元素作为地面铺贴。质朴、有年代气息、透水性好,遵从自然的材料就是好材料。
传统民居的建造,受习俗、材料、技术及营造法式等诸多因素左右,主流是规整式住宅,对个性的需求及表达不突出。
室内采光及空气对流较少。一来传统民居窗户普遍较小;二来建筑体的背后不开窗(有风水习俗的因素,客观上这个位置一般作为卧室,有私密性的考量)。
我们对原建筑屋顶局部架高,开窗采光,强化对流,使得室内光线充足。
过去的民居建筑,洗手间并不设在卧室里。
本案在追求乡野的生活体验同时,室内功能布局及居住尺度按照现代都市的生活空间尺度设计。通过排污系统、管线入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修复后的老建筑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村边有合围之百年古榕,屋前屋后有土生土长的岭南果树荔枝龙眼黄皮,新栽青竹、芭蕉,铺设草坪,建筑隐现其中。
院中有大树,树下设置凉亭、户外柴火灶、吧台等,满足民居各类的公共活动,如party,烧烤,篝火晚会等。
此处原是夯土围成的院子,新构建赋予空间商业功能,一层为cafe厅,天台可举办小型沙龙,兼保护原夯土墙的使命。
独立承重自成体系的钢结构空间与夯土墙形成新旧对比。
巷道满足传统关系中人、牛、农耕工具的通过,无法满足现代汽车通行,故而在村口广场设置停车位,步行到民居。
排山古村是当下中国乡村的一面镜子,原来的乡村生活方式日渐衰微。古老的传统民居在年代缝隙之间快速地荒芜,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钢筋水泥建筑。振兴乡村经济的浪潮下,抹去原乡记忆的乡村旅游项目此起彼伏,又大多黯然收场!
作为设计师,在乡村民居的项目实践中,如果我们可以在时代的命题中,更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索,就可以做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这可能是微小的蜉蝣之力,不足以撼动大树;也可能是蝴蝶的羽翼,留下沉默但有力的风暴。
项目名称:珠海排山村民居改造
项目地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排山村
项目面积:2000㎡
项目甲方:排山古村旅游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珠海借光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第一阶段2018年6月;第二阶段2019年2月-4月
施工时间:2019年04月-2020年07月
施工单位:见造工程(珠海)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160万
项目摄影:罗垣超,丁闽
土驻设计事务所
郦文曦建筑事务所
郦文曦建筑事务所
阿穆隆设计工作室
植田建筑室内设计
小写建筑事务所
王旭潭
察社办公室
元秀万建筑事务所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刘九三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源计划
微建筑工作室
DOES设计事务所
空格建筑
空间进化
木答答木建筑事务所
神奇建筑研究室
氙建筑
氙建筑
泛式建筑事务所
在场建筑
及物建筑设计工作室
博风建筑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Studio MOR
柯笠建筑
拾号建筑
三月设计工作室
之行建筑事务所
中国美院风景建筑研究总院-青创中心
周凌工作室
郦文曦建筑事务所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
造作建筑工作室
上滕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庄子玉工作室
氙建筑
gad · Lin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