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 重建 复觉/
22年秋,朴十团队接到了来自復嬰閣文化院的委托,要做「老建筑改造」+「国学文化空间」两个命题。老建筑改造中,新与旧如何平衡?原有资源如何利用?国学文化空间打造中,如何不落俗套的将传统之韵呈现?难度叠加之下,我们还是坚持朴十的全方位设计方案解决之道,先从研究品牌开始。
「復嬰」取源于《老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復嬰閣文化院希望结合现代生活方式,通过国学课程,让学员认识并了解生命和自然的客观运行法则,坦然面对人生所面临的问题,复归于婴儿本真的状态,休养生息,明德体道。来復嬰閣,收获的是一种「生命状态」。这不是单纯的商业空间,而是一个知觉启智的场所。因此復嬰閣的「国学」设计语汇,不能是只通过元素堆砌出来符号化的外在表现。而是精神方面的内在表现,传统美学的叙事表达。
在这个浸透中国气韵的文化空间里,处处体现着与中国哲学体系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大到结构与功能布局,小到房间命名。都蕴涵了「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圆融对话。
/新与旧对话/
復嬰閣文化院位于武汉市汉阳造创意产业园,是在“汉阳兵工厂”遗址上,以原鹦鹉磁带厂旧址改造而成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区别于武汉其他创意产业园的工业感与前卫艺术感,汉阳造因坐落于龟山脚下,草木葳蕤,充满人文气息。改造前的建筑由原始老厂房 + 原租用方加建部分组成。加建部分的灰色花岗岩外墙工业感较重,与老厂房的红砖墙所呈现的人文感割裂。新旧两个部分建筑的融合,无论是外部立面还是内部结构都比较杂乱。在本次老建筑改造中,我们从中国人文理想的自然之道出发,追求建筑外部和空间内部的 「天人合一」。
外与天合
「 天人合一」的「天」指自然。
中国哲学的人文理想是以山水为本的。
建筑作为一个外来者,应该考虑怎样去和场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改造后统一以「红砖」作为外立面材质。红砖是质朴的代表,自带历史感与庄重气质,更好的融入汉阳造园区环境中。同时又大面积保留落地窗,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融合,光影虚实交替,视觉层次丰富。
入口处提炼传统建筑符号 「坡屋顶」。出檐深远、翼角起翘,曲线屋顶所带来的飘逸舒展,中和了砖块所形成横竖矩阵的规整厚重。也用这一抹跳脱,形成了入口的强化昭示。屋檐除了视觉美学,也是功能构造。屋檐之下的二楼空间为藏书处,需要避光直射,挑出的屋檐恰好遮蔽了光线。
中国文人所崇尚的立身修德,恶邪守正,自然之趣相融相生。改造后的建筑,红砖灰瓦,掩映于榆树间。当阳光穿过树叶,雨水滑落屋檐,春天葳蕤的兰叶,秋天皎洁的桂华,自然之趣欣欣而起。
内与人合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让中国传统建筑常常借助于自然环境,以构成视野广阔,富有生气的画面。面对原始内部空间中存在的分隔零碎,结构混乱的问题,我们效法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以达到融合统一。
我们将原入口打开,大门侧开退入屋檐之下。形成由屋檐、落地窗、立柱半围合而成的一段小 「游廊」。地面铺设与屋檐同等宽度的红砖,室外到室内在这里形成一个自然过渡。 两列立柱之间地面上装饰一方石槽,增强了「游廊」的形象感。石槽之内可随四时摆放不同应季植物盆栽,与建筑外的草木绿化形成过渡呼应,也是一种「添景」。
所有玻璃面去掉复杂的条条框框,大大方方的让建筑内外形成「对景」。走廊地面和走廊尽头的咖啡吧台也采用红砖,顶部与墙面去掉复杂线条。原本低矮狭长的走廊,因空间的简洁统一而弱化了形体的存在感。从外部环境「借景」而来的鲜活,和走廊中央的树所代表的生命,反客为主成为这个空间的主角。
我们首先通过体块几何关系的营造,让原本杂乱无章的钢结构,转化成为空间节奏的律动。并于此营造了一处水景,汀步穿行,鱼戏莲叶间。「借景」窗外垂绦绿意,形成了一方「园景」,放大景观势能。
毗邻水景的空间设为茶室,名「半渡」。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师渡一半,自渡一半。端坐于此间向外望,枫叶、水莲、鱼戏形成一幅「框景」。在外间看起来个头与整个水池而言太小的鱼儿,在这幅框景中看起来却是恰到好处。何为大?何为小?庄子《逍遥游》中鹏扶摇而上九万里,因为它需要去往适宜的南冥之地;而斥鹌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因为它只需翱翔蓬蒿之间对它来说就是极好的飞行。大小本就是相生相成,辩证相对。也许在復嬰閣的种种思辨,能让我们离“圣人抱一为天下事”更近一些。
/天与人对话/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思想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对于天道或天理的探讨是中国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理念反应在中国传统建筑之上,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光孕万物,众生随影。在復嬰閣的设计中,我们运用自然光线的抑扬、显影、虚实、动静,构建「凝」「通」「静」「达」四种不同的空间秩序和节奏,跟随自然的演变,感受天与人的对话。
凝
道场作为一楼最主要的空间,承载着布道、练习等功能,也是復嬰閣最主要的精神场所。经过走廊进入道场,宽阔的方正空间下暗上亮,仿佛2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下方整个空间的墙面、地板、家具都统一使用深色木质,配合较暗的光线,突显古朴庄重。上方自然光从天窗照射在白色墙面上,随着季节和时间变化呈现改变。光线明暗对比,让人在脚踏大地沉心潜学的同时,精神又向光凝聚。利用光的导向作用,引导感受精神的凝聚升华。
通
穿过水景,汀步尽头与楼梯相连,连通首层与二层。不同于其他空间以木质为主的谦和,整个通高空间大面积采用米白色肌理涂料。汀步和台阶都采用花岗岩,几何结构形体挺括。简洁的高墙形成「景墙」,为窗外婆娑树影提供一张纯粹的画板,使得大自然的剪影跃然纸上,更好的映衬光线和自然的变化。
静
与通高空间中弱化原始钢结构的「藏」不同,我们在二层做了两个「反转」。第一个反转是筑起半高矮墙,挡住一半光线,降低明度。第二个反转则是将屋顶满铺深色木结构格栅,压低空间亮度。厚重的屋顶仿佛仅由一根细柱撑起,在视觉上突显立柱的支撑作用,如同太极的「四两拨千斤」。整个空间氛围由亮反转为暗,让人心绪也随着光线下降静下来。带着静下来的氛围,步入二层的藏书室、阅读室与茶室「忘机」。入室归零,一切的法只是为了到达彼岸智慧的方式。到最后都要放下和忘掉一切机关机巧,觉悟那个不生无灭的真我。
达
二楼茶室旁的一角,在原始结构中有一道梁,因此部分层高仅1.7米。我们将这里规划为冥想室,空间依据层高划分为二。入口设在低矮的一侧,是一个全暗的通道,甚至需要低着头进入。需要卸下凡俗的种种杂念,才能通过这段幽窄小径,进入到可窥真我的冥想空间。当人轻装上阵置身于空无的冥想室之中,光从墙上唯一可以「见天地」的狭长框窗中漏入。虽形体桎梏于方寸之间,然精神无限大也,可达天地。
干支
《易经》云:“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古人见微知著,发现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和原理,遵循天道,修善积德,从而达到逢凶化吉、趋吉避凶的目的。与天的对话,是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滞的追求。朴十将古人对天象观测得来的「天干地支」暗含在房间命名与道场方位装饰中。
房间命名采用「十天干」,取其字义与象征如:「甲」如草木破土,领头引领,对应办公室「乙」如初生草木,柔软屈曲,对应更衣室「丙」为赫赫太阳,见而光明,对应藏书室。道场立柱上嵌有「十二地支」作为方位装饰,对应罗盘方位子=北方;午=南方;卯=东方;酉=西方。
/与生命对话/
一楼的走廊上伫立着一棵「復嬰树」长于场地中间,穿透建筑楼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棵构树在改造之前已经被拦腰砍断主干,内部也被白蚁蛀蚀。感念于它被围合在钢筋水泥之间,千疮百孔却依然屹立不倒的顽强生命力,业主与我们选择保留它。在经过繁复的清理维护后,原本只是觉得仅有的一段树干也可以作为室内的天然景观,却在某一个清晨,发现树干上萌生出了小小的新枝芽。
东汉哲学家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生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前后相续的。个体生命只是整个生命链中的一段,宇宙的生生不息会不断繁衍下去。
项目名称 | 復嬰閣文化院
项目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
项目面积 | 450㎡
设计机构 | 朴开十向设计事务所
设计总监 | 熊天宇 张筱锴
设计团队 | 陆宏达 梅煜浩 廖玉琪
照明深化 | 莳光域境照明
施工团队 | 氧原子装饰
材料 | 红砖、肌理涂料、实木板、书香门地美学地板
完成时间 | 2023年4⽉
文案策划 | 农滢滢 冯程程
摄影 | 张筱锴
日常建造
TEMP
非常建筑
淀川建筑事务所
goa大象设计
Wutopia Lab
陶磊建筑事务所
Sasaki
正反设计
原作设计工作室
OPEN建筑事务所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普罗建筑
dEEP Architects
第一实践建筑设计
waa未觉建筑事务所
场域建筑事务所
如恩设计研究室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瑞拓设计
不也设计工作室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日兴设计
王冲工作室
Wutopia Lab
谱观建筑设计
如而建筑设计
泛式建筑事务所
FAX建筑事务所
水平线设计
布拉德建筑设计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SSAD建筑事务所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微介创意设计
岩川建筑
维度华伍德设计
闻非建筑设计
后象设计师事务所
Wutopia Lab
深点设计PDD
众建筑
黄锋室内设计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DA INTEGRATING
都市实践
本义建筑设计
未/WAY Studio建筑设计研究所
鳞见设计工作室
超然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