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当代艺术中心(简称OCAT)成立于2005,是中国著名的先锋艺术机构,长期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展览和理论研究。2003年都市实践将深圳华侨城东部工业区的一座家具库房设计改造为OCT当代艺术中心,同时进行工业厂区向创意文化园转型的总体规划设计。首个OCAT展馆于2005年建成,之后华侨城OCAT发展为系列馆群遍及全国。2022年,由创意园北区原生产磁碟的二层厂房B10改造而来的OCT当代艺术中心新馆落成,简称OCAT-B10。
OCAT-B10的改造设计始于2007年,经历了早期的研究策划、2011年国际设计邀请展、项目定位调整、漫长的项目审批、决策主管领导更换等各种变故,十五年后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艰难实施。其间都市实践推出的数版改造方案回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B10的定位从设计中心改为当代艺术中心,外部形象也从激进前卫转向谦逊内敛。
最终实施方案保留了原建筑体量及主体结构,中间部分拆除,上下贯通植入一个新的体量。南北各插入一个旋转楼梯,分别连通一二层和二三层,与中部直通三层的L型大楼梯一起,引导观众的观展动线,把整个展览体验从地面延伸至屋顶平台。三个混凝土核心筒成为新的主体结构。展厅是简洁、标准的厂房空间,通过一系列可移动的门/墙取得最大限度的空间灵活性,也带给人们多样的观展路径与观展中偶遇的乐趣。建筑一层南侧与西侧主入口采用了富于仪式感的圆形和半圆形空间,一实一虚。设计语言采集自原有建筑的语汇,新与旧不同尺度的圆形空间贯穿于方形建筑的内外,且相互呼应。
原建筑的结构柱网保留着工业时代的遗韵。OCAT-B10首层是主展厅,南侧的咖啡厅及艺术品店,可24小时独立开放,也能够举办展览和讲座。二层的核心空间是多功能展厅,西侧全封闭作为恒温恒湿展厅;北侧为儿童艺术教育空间;带露台的南侧留给图书馆和艺术沙龙。
三层设计了高达8.4米的展厅系列,掀掉屋顶使之成为露天展厅。外围墙体用双层拉伸金属网建造,材料的通透性使展厅空间与周边环境互相渗透,既隔绝了四下楼宇的杂乱,又通过景窗裁切、收纳进远山近树。
人们从下面两层的展厅大拾阶而上,来到屋顶的“露天美术馆”,一步步从现实中抽离,直至身心放空。在此人与人相遇,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在此人与作品邂逅,直接面向天空的观展体验呈现出最大程度的开放,并以此激发当代艺术在地生产与呈现的全新可能性。
现状工业建筑外观被全然保留,通体刷白,大部分外窗为满足美术馆内部空间需要而填实,转变为凹入的盲窗,成为工业遗存和城市记忆的铸模;外立面保留了原磁碟圆盘,不动声色地暗示了昔日的功能。工业时代的符号和印迹被封存在抽象的白色之下,成为当代艺术的容器。建筑的留白为艺术的介入带来了无限可能。OCAT-B10新馆矗立在创意文化园斑驳的树影中,以一种空白画布的谦和姿态欢迎未来的艺术介入与再创造。
项目名称:OCT当代艺术中心-B10馆
地点: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用地面积:6,899㎡
建筑面积:6,109㎡
业主: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
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项目时间:2013-2022
主持建筑师:孟岩
项目建筑师:饶恩辰
技术总监:姚晓微
项目经理:张映园 张佳佳(建筑)魏志姣 张雪娟(景观)
项目组:姜轻舟 陈双原 李耀宗 刘羽 陈卉 刘勘(建筑)| 李冠达 王子昱 尹书宇(景观)| 周煜(实习)
概念方案团队:Travis Bunt, 张天欣, Bernat Riera, 钟浩宏, Matt Eshleman, 胡润泽 梁耀光 黄利钧 袁嘉樑
前期研究团队:张天欣 吴然 徐轶婧
合作单位:
施工图设计:深圳市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深圳市共和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普梵思洛
幕墙设计:朋格幕墙
灯光设计:瑞国际照明设计
标识设计:黄扬设计
摄影师:TAL,直角建筑摄影
日常建造
TEMP
非常建筑
淀川建筑事务所
goa大象设计
Wutopia Lab
陶磊建筑事务所
Sasaki
正反设计
原作设计工作室
OPEN建筑事务所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普罗建筑
dEEP Architects
第一实践建筑设计
waa未觉建筑事务所
场域建筑事务所
如恩设计研究室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瑞拓设计
不也设计工作室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日兴设计
王冲工作室
Wutopia Lab
谱观建筑设计
如而建筑设计
泛式建筑事务所
FAX建筑事务所
水平线设计
布拉德建筑设计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SSAD建筑事务所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微介创意设计
岩川建筑
维度华伍德设计
闻非建筑设计
朴开十向设计事务所
后象设计师事务所
Wutopia Lab
深点设计PDD
众建筑
黄锋室内设计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DA INTEGRATING
本义建筑设计
未/WAY Studio建筑设计研究所
鳞见设计工作室
超然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