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场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罗山花苑小区内,是一处以荒废的圆形花坛为中心、周围环绕着紫藤廊架、座椅和草地的社区绿地,改造前仅有老人和儿童偶尔使用。这与社区中日益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对公共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在设计伊始,我们便试图采取微更新的理念,通过轻质介入来重新激活公共空间的活力。
罗山花苑小区建于2006年,荒废的社区绿地反映了2000年代初期中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典型问题:社区花园普遍以单一功能为导向,缺乏灵活的使用模式,导致空间利用率低且维护不足,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社区需求。通过场地走访、对周边居民需求收集、多次方案路演等社区参与活动,设计团队与居民、社团、居委、物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方案讨论,确保改造符合社区各方的实际需求、恢复其作为社区公共生活场所的潜力。
设计围绕“舞台”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将废弃花坛转化为轻盈的钢结构圆形舞台。舞台表面的翻折形态为不同代际群体提供了灵活的使用方式,促进了各年龄段居民的互动与共处。设计满足坐、躺、站、攀爬等多种需求,为社区提供日常休闲空间。舞台设计上不仅是放学后儿童玩耍的场所,也是家长和老年人休憩的空间,年轻人晒太阳、交流、聚会的地方,同时还能为各类社团活动提供支持,承载社区活动、观演以及周末小型演出,从而重新定义公共性与日常性。地面上的放射式象限布局为儿童提供了多样的游戏网格,同时也连接起舞台与廊架等不同展示区域,象征着场地对周边社区生活的辐射与联系。
舞台的设计策略不仅着眼于提升场地的实际使用功能,更意在深入探讨社区精神的内核与价值。圆形舞台以其简洁的几何形态与轻盈的漂浮感,模糊了日常使用与仪式性活动的边界,既是社区活动的聚光焦点,也是戏剧演绎的背景衬托。作为一个公共生活的展现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个性化展现“舞台”,让日常生活的片段与仪式感交织呈现。舞台不仅激发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与紧密联结,更推动了社区文化与社交活力的复兴,成为承载社区精神与共享记忆的重要空间。
为了满足居民和社团的多样化需求,保留的紫藤廊架不仅更新为休憩空间,引入与舞台同样色彩的黄色座面,同时还通过加建展示系统,成为定期更换展览的展廊。展廊展示“舞台”项目改造的缘起和社区参与的过程,也作为周边社团活动与共创活动、认领花园活动等的展示平台。
新建部分通过材质、结构和色彩塑造了轻盈、漂浮的视觉效果,赋予了场地焕然一新的形象,与混凝土材质的保留部分形成新旧对比。中心舞台采用伞状单柱加变截面悬挑梁的结构实现视觉上的漂浮感。新增的独立座凳沿用了单排脚柱和折板座面的悬挑结构。展示系统通过纤细的钢绞线锚固于原有廊架结构,而座位则通过在原有混凝土座位上附加折板金属座面与细杆靠背完成更新。钢结构、折板、新增地面喷涂均采用黄色,为暗灰色的场地现状注入活力和动感。黄色作为充满能量的颜色,也同时象征着社区的复苏和活力。舞台底部为砾石铺装和认领花园,钢梁底部的金属网方便社区清理维护,也保证了宠物和儿童使用上的安全。
预制构件使得现场快速拼装成为了可能,提高了施工效率。直径4.5米的圆形舞台由8片组成,如同“派”状分割的钢板预先切割、预留好边缘半圆形凹口。场地施工时,这些模块能够快速拼接并进行最终焊接,显著缩短了现场搭建工期。实心圆钢弯折成舞台翘起处的扶手,不仅确保了使用安全,也附加了提供给居民压腿、倚靠等多种功能。
设计通过小规模更新和低成本改造,最大化场地的社会效益,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和凝聚力。舞台的设计不仅关注场地物理形态的转变,更深入探讨了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与行为模式,希望打造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社区空间范式。舞台的设计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通过激发更多的场地互动和丰富的社群生活,使用者们也在持续参与”舞台”和这片社区花园公共性的重新定义。更多设计过程里未曾设想到使用场景每天在发生。
项目名称:舞台——上海罗山花苑社区微更新
项目类型:景观、设计
项目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罗山花苑
建筑面积:场地面积200㎡
设计方:衍述设计
项目设计:张雨婷、张谱
完成年份:2024
设计团队:曹诗敏、韩建屋
合作方: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
客户: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办事处
摄影版权:衍述设计
一十一建筑
未相景观
联合公设
七月合作社
七月合作社
张唐景观
安道设计
重庆犁墨景观
盒子设计
道远景观
承迹景观
贝尔高林
奥雅设计
ZAP Associates
SWA
阿普贝思
UMS 里表都会
阡上景观
阡上景观
南京金石景观设计
元道景观
元道景观
未相景观
璞玉度假景观设计事务所
BOX盒子实践景观事务所
介介工作室
元道景观
大小景观
JTL Studio
新加坡贝森豪斯设计事务所
阿特森景观规划设计
山水比德园林集团
广州颂雅景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罗朗景观
RDA景观设计事务所
HWA安琦道尔
甲南园林
北京麦田景观
IF本色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