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建筑论——以意赋象,以象见意。诗歌创作+东方哲学思考的建筑创作方法。
意象是物象经过创作者主观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精神体。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1】。
意象起源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系辞》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其中就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其中的“象”狭义上来说是卦象,用来描述纷杂万物的物象。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艺术等范畴。确切提出“意象”一词的是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关于专论艺术想象和构思的《神思》篇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第一次提出了“意象”,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理论的真正开端。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此作了如下界定:“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是一种艺术典型。”
文学意象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在这个范畴中,“意象”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广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2】。在美学中“意象”的基本特征是情景交融,它不单指客观世界存在的物象、表象,同时也是经过人们内心活动所产生的由浅至深的形象、印象、抽象、通象,最后深刻的化为意境,甚至转为心境。审美活动不只是认识活动,而是体验活动,是人超理性的精神活动。中国美学的核心不是发现形式美的规律或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而是注重人生境界【3】。因此,在中国的审美境界中,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处于自由交往之中,这里没有任何外在的限制却能生成自然之态,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诗歌是人类文学的源头,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是远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认为诗是一种再现外在事物印象的模仿艺术;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认为诗是人情感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大成,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学,它以最古老而最具有文学特质的艺术形式,最为集中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诗歌创作过程是经过观察、感受、酝酿、表达从而再现生活的过程,是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并能为人所感知的艺术形象【4】。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和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灵魂。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诗歌呈现的是诗人创造的简洁鲜明、震撼人心且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意象,一首好诗必须有一个完好的意象。
建筑意象
建筑起源于原始人类为了避风雨防野兽而建造的遮蔽物,而后根据人类活动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充分体现了功用和审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纵览古今中外,每一座建筑的诞生都有他具体的目的和使用需求,建筑不仅需要满足个人或群体的生活需要,很多时候更要满足整个社会的其他需求。建筑的基本功用是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人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建筑与社会的联系也呈现出其复杂性。每一座建筑因为其所处的时代地域不同、建筑目的不同、建筑技术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建筑特征和建筑艺术形象。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大变革之中,无论愿意与否,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国际之间文化、经济、政治等的边界日趋模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共同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的每个角落【5】。一个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必然导致世界文化趋于同质化。
就建筑领域而言,信息全球化让信息的获取和分享几乎唾手可得,通过信息的分享,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随着主流意识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世界各地气象万千的生活方式日趋同化,使得各地建筑的功能性需求亦大同小异。全球化使世界各地建筑技术的差异越来越小,实现建筑的手段多元却又趋于统一。国际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的同时,许多地域间的差异已几乎丧失。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的相对统一,导致当下许多建筑呈现出“千城一面”的建筑形象。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多数地区物质匮乏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超越物质需求而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环境,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但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很大程度忽视了人们精神满足的需求,从而诱发了当今世界普遍的精神危机。目前世界主流的建筑理论基本都源于西方建筑阵营,在当下人们精神追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些过于理性的建筑理论已开始显现出其局限性,它很好的解决了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但在精神需求的世界却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中国这个历史文化深厚久远且充满感性思维的国家,这一现象更是愈发明显。
一切艺术创作都要立意为先,建筑创作与文学诗歌创作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一首好诗或一个感人的建筑空间都必须有一个好的意象来源。
对于建筑创作而言,“以意赋象,以象见意”是一个可以循环往复的过程。建筑师根据建筑目的和建筑技术,通过相关的建筑意象进行建筑创作,生成最终的建筑艺术形象,从而表达建筑的象征意义、建筑精神及建筑师的思想;建筑体验者融合自我的情感及想象认知,对这个建筑形象进行二次解读,在建筑师构建的意象之外,又可能形成新的建筑意象,这些原始意象和新兴意象又能成为往后新事物创作的源头……
建筑意象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应结合建筑目的、地域文化、自然科学做理性的选择。建筑意象的选择,应尽可能使作品符合其所代表或容纳的功能意象,充分展现其建筑目的。建筑意象最妙处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如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这种模糊性会将不同经历的人脑海中的潜意识激发出来,经过外界渲染,变成一种群体认识。一个雅俗共赏的建筑意象能引发体验者的感情共鸣并发人深省。
意象是人与自然相通的媒介,自然是意象的源泉,是我们寻找智慧的地方,而建筑是二者融合的产物。人的思想源于人对世界万物的认知与解读,亦即意象。人的思想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从而决定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向往。
“小隐建筑”之“隐”即来自“天人合一”的意象,是中国“天人合一”东方哲学思想的抽象表达。在事务所采用意象起源创作建筑的长期实践基础上,结合西方理性建筑理论和东方意象审美,提出“意象建筑论”的诗意建筑创作方法,期能探索出一条解决当下普遍精神危机的道路,施以更久远的建筑实践应用,将“意象建筑论”发展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的东方建筑理论。
意象建筑
意象建筑——中国“天人合一”东方哲学思想的抽象建筑表现形式,是诗意生活的向往和情景再现,是一个先感性后理性的建筑创作过程。从地域文化、自然科学、建筑目的出发,先行想象整体的建筑意境,抽象确立建筑意象,并将其作为核心建筑精神和建筑思想的载体,再以此统领和指导建筑功能、建筑形态、建筑材料的设计,最后选择合适的建筑技术完成建筑建造,使其满足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
在此,以事务所最新落成的“竹枝书院”项目为例,对“意象建筑论”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地域文化和建筑目的
“竹枝书院”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永江村,紧靠著名的蜀南竹海风景区。项目坐落在永江村黄桷滩一个小村落,周围竹林、水田、菜地、山丘环绕,西侧、南侧淯江潺潺而过,北侧蜀南竹海延绵起伏形成一幅层峦叠嶂的绿色巨幕。
“竹枝书院”在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诞生。“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宜宾之竹,川南面向世界窗口的生态门户”是其初始的精神层面的建筑目的;竹间乐坊、稻田书院、禅修会馆是其物质层面的建筑目的。
建筑意象
与项目现场的亲密接触,是众多飘忽的概念形象转化为深刻印象,从而再抽象成为核心建筑意象的必要过程。
第一次到项目现场是二零一九年一月深冬,村子里万物凋零、雨雾弥漫,枯黄水田里嬉戏的鸭子、冲着陌生的我们狂吠的家犬、田间漫步的当地村民,是这里少有的生机。虽有些凋敝但也给人少有的宁静与闲适。
村子的各种形象中,基地周围爬满竹林的小山丘、破败老宅的竹编夹泥墙(竹篾夹生土编制)和小青瓦屋面、老宅旁的芭蕉树都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但这些形象在四川的乡村亦是常见的,很难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临走时,江边一丛竹林让大家都激动起来,无数新生的竹笋齐刷刷冲破老竹林的遮盖昂首向天,有几根已发出新枝,让人不禁想起张正见的“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深冬时节得见的这幅景象与之前村子所见形成鲜明的对比,给所有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项目关于“振兴”的主题,“卓尔不群”、“推陈出新”、“新旧共荣”游于脑际。
第二次现场探勘是在二月初春,村子四周山丘上的竹林已随处可见“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的景象。
当天风和日丽,是竹林探秘的好时机。“竹影斑驳”、“竹烟波月”、“竹径通幽”这些游离的意识形态得以在现场亲身体验,竹林自然形成的廊、拱、光影、气味、声音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时称音乐为“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二胡……等皆离不开竹。而中国古典音乐与诗歌联系紧密,中国古代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中国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是文人雅士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后发展成为讲学、辩论、研学、藏书的场所,是众多文人雅士集聚之地。中国古代书籍竹简更是与竹密不可分。禅修广泛来讲是一种静心、修身、养性的方法,其功能与乐坊、书院有着极强的融合性。
竹枝——词牌名,乐府《近代曲》之一,古巴渝地区民歌演变而来,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依调填词,据以改作新词,吟咏节物风光、民风习俗为其主要特色。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夔州(今重庆奉节)为唐代川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戎州(今宜宾)为唐代川南地区重镇,万里长江第一城。戎州与夔州以长江相连,两地联系紧密,自古就有“巴山蜀水”之美誉,两地自古亦是众多文人墨客游历之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等等,描写两地山水人文的著名诗词不计其数。
竹枝作为民歌与乐坊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诗词亦与书院联系紧密。竹枝既是竹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竹枝具象和抽象的意象与建筑目的(乐坊、书院、禅修)以及现场探勘时“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那种极其深刻的印象三者不谋而合,“竹枝书院”之名应运而生。
竹枝这个核心建筑意象,即竹枝书院建筑精神的意象表达,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而建筑具体形象的表现,当由竹枝这个形象衍生的通象来承载。现场踏勘及前期调研所获取的那些零碎意象:竹节、竹丛、竹影斑驳、竹径通幽、竹烟波月、芭蕉、小青瓦屋面、爬满竹林的小山丘……此时既可由这个建筑精神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成为营造建筑意境的基石。
建筑意境
川南地区有着浓郁的竹林村落传统人居文化,“一田一房一院”是其典型格局,房前屋后必有竹林相伴。牟巘(yǎn)五的《题水竹居》“绕屋清波隔翠绡,鱼鳞发发鸟悠清。画阑影漾清涟动,书几阴来绿雨摇。”几乎是项目整体建筑意境的真实写照。
“绕屋”即延绵起伏的建筑形态,“画阑影漾”即变化丰富的檐廊,“书几”即是对书院功能的刻画;“隔翠绡、鸟悠清、清涟动、绿雨摇”更是建筑与竹林、飞鸟、水田、细雨等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生动描绘。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意境,与竹枝书院所设想的一些人与人若即若离的互动场景亦极其相似。
以意赋象,以象见意
“竹枝书院”由两座川南老宅重塑而成,两座建筑要将乐坊、书院、禅修三个功能安置妥当,根据三个功能的融合性,将书院分置两地。远离道路清幽静谧的一座保护较好,拆除改造,与禅修结合形成相对静谧的禅修书院。
紧临道路开敞嘈杂的一座破损严重,拆除新建,与乐坊结合形成相对开放的乐坊书院。
两座书院之间用廊相连,营造“绕屋”之“象”的同时,增加户外多功能空间,赋予书院更多元的生命力。
竹“虚怀若谷”之“意”与禅修“禅”之“意”有许多共通之处,“竹节”之“意”化为禅修书院内外空间之“象”,半户外的庭院、檐廊和通而不透的室内雅室均是竹节意象的具体呈现。
竹“卓尔不群”之“意”与乐坊“中兴”之“意”相互融合,“竹丛、竹影斑驳、竹径通幽”之“意”化为乐坊书院整体空间之“象”,庭院的竹丛、外廊的白色钢圆管、室内的玻璃天井和竹装置挂饰都是对竹林、竹影、竹径意象的抽象再现。
延绵起伏的小青瓦屋面即是“绕屋”意象的体现,也是与周围“爬满竹林的小山丘”的融合,亦是与当地民居“新旧共荣”的回应。
芭蕉、竹丛、田间小路的重置融合,让“竹枝书院”这个新成员以“柔软的心”回归村子母亲的怀抱!
希望“竹枝书院”在成为“宜宾永江村美丽乡村风景线”的同时,亦能为这个小村子带去更多的“诗情画意”。
参考书目:
【1】刘伟林. 具象与意象——读杨剑敏《漏刻》[J]. 创作评谭, 2019, 000(006):P.20-22.
【2】肖琼琼. 论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J]. 理论与创作, 2010(04):P.120-122.
【3】彭锋. 什么是中国美学[J]. 高校理论战线, 2019, 000(001):P.109-116.
【4】潘胜权. 诗得意象自葳蕤——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J]. 安徽文学月刊, 2007, 000(005):P.46-47.
【5】吴韩, 吕善辉. 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取向分析[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 12(003):P.425-426.
项目名称:竹枝书院
项目地址: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永江村
建筑面积:533平方米
业主单位: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团队:小隐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潘友才
设计总监:杨喆(合伙人)
技术总监:陈仁振(合伙人)
结构工程师:杜旭
设计团队:李紫涵、胡沁梅、叶淑华、何仪、苟源君、葛祥鑫、杨锐、梁贵生、王茜、李刚、张伟
施工图设计公司:成都思纳誉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年2月-2019年5月
建筑摄影:存在建筑
环球地景设计有限公司
方寸践建筑设计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时地建筑工作室
由牧建筑
白岛营造设计工作室
易栖建筑
瓦加瓦建筑设计咨询
相对建筑
光环环境艺术设计
乐道景观设计
塞纳园境设计
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
蓝调国际
十作设计
原榀建筑事务所
深圳超级平常设计
袁野建筑工作室
棕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