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小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大建筑。说他小是因为他是苏通大桥指挥部的辅助用房,一共两层,其建筑面积仅有1500平米,并位于不起眼的高速公路边。当我们以车速120km每小时通过时,留给过路人能瞥见他的时间只有0.1秒。
说他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不仅需要将周边环境纳入考量,还受制于现状建筑的条件因素,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在老建筑旁边完成新建建筑的设计生成;另一方面,我们尝试在这样一个小建筑中能否用简单的语言来体现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所以,他暗含了一个大大的意旨。
北侧紧邻的老建筑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办公楼——超大的斜对角坡屋顶笼罩着整个建筑,加之立面元素杂乱。当我们将之解构,可以理解为一个漂浮的大屋顶加上混乱的立面所组成的建筑体。而一旁的新建筑作为其附属建筑,两者的整体性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保证整体性的第一步是对屋顶形式的解读——现状建筑以硕长的坡屋顶沿湖面布置倾覆于底部体块之上,新建筑也自然而然地将屋顶作为一个主要的形式语言来加以强调。我们采用了与之同向演进的屋面形式,并以柔化处理作斜向拼接,用双曲面的方式,让屋面体量向屋脊对角线方向聚拢。
同时屋面顺应老建筑方向,朝水面运动延伸,并微微打开,使之与老建筑达到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同频状态。当我们从或远或近各个角度望向建筑群,可以看到不同曲率蜿蜒蔓生的屋面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
老建筑中的金属窗框、钢结构骨架和杂灰色砖墙等元素以近似拼贴的方式杂交出混乱的立面。如何保证新老建筑整体性的同时又能创造一个简洁现代的新建筑,这之间似乎存在了一些矛盾。我们选择的策略是运用拆分重整的手法以及多维复合的设计方法来进行建筑创作的实践。通过选取老建筑立面中最多用的几种材质,对老建筑立面进行解构,列举,归纳,然后形成新的建筑语言加以组合。这样既延续了老建筑的建筑表征,保留了与之对话的窗口,又使得新建筑得以突出其自身的空间特征。
在临近水面的西侧我们试着用金属构件做竖向排列,来回应老建筑中大量出现的灰色金属材质,通过弯转以柔和的姿态随湖面方向运动,并逐渐打开,以此顺应池塘的豁朗开阔与水波荡漾。
而弯转的立面构件与延伸的屋面挑板巧妙地嵌合出一道豁口,也一并构筑出半室外的狭长空间作为户外平台。从临水平台望去,可以看到细长的豁口沿水面扩散打开,随老建筑延伸的曲线则勾勒出了平静柔和的视觉印象,也使整个建筑形态从老建筑的直来直往渐渐过渡到新建筑的柔情似水。
而东侧,老建筑以大面的灰色花砖为基底面向农田。设计以此为契机,将老建筑混乱的花砖元素提取出来,以灰砖作为主要材质,并用类似的大小尺寸通过三种疏密的砌筑方式排布出
错落有致的立面构成,实现与老建筑的视觉呼应,形成新老建筑的统一与延续,而在新老建筑直接相邻的围合庭院处,这种对话得以自然彰显。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当我们回归最原始,也最朴实的造室手法,可以看到,以坡屋顶、金属杆件与砖墙组成的建筑包衣下,穿插虚置出一“无”的玻璃体量。有形但为无形造,玻璃体块作为内部功能空间,强调出了里与外,虚与实之间的界限与联系。
金属杆件、灰砖以及玻璃体块这三个元素从老建筑中自由地蔓延,整合,交织,依存,进而互为表里,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自此发展出了富有层次的造型元素与空间联系。
在功能上,老建筑的报告厅略显局促,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有4米不到的层高,如今置换到新建筑中扩大了面积,层高需要增加。但为了保持新老建筑的整体性,高度上必须一致,向上无法突破,只能向下拓展。于是我们下挖一米二的高度,将一层层高增至五米二,形成一个半地下空间。从门厅进入,狭长的线性通道被步梯与曲线打破,光线经由金属表皮的分解柔和地穿过玻璃自水面打入,纵深感在此被柔化。
我们尝试以此案为契机,在当下新建项目逐渐饱和而改造项目广泛兴起的背景下,针对如何更好地结合老建筑顺应场地,同时在当代语境下回应新的建筑历史观,提出一种设计方法,即通过对老建筑进行解构,拆分,单列,依据情境异动生长,进而合并为整体。
通过多元素的摄取、糅合、梳理,既保留了与老建筑对话的窗口,保证整体性,又可以用新的手法将新建筑视为是老建筑生命的延续与深化,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建筑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项目名称:苏通大桥档案馆
项目地址:江苏南通
建筑面积:1,200㎡
项目甲方:江苏苏通大桥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STWD十拓建筑
主创设计师:王纲
设计团队:王纲,曹明明,周鹏飞,王宁
施工图设计:金螳螂AFD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年份:2019
完成年份:2023
项目摄影:模糊建筑Studio
非常建筑
集合设计
10 Design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同济四时方院设计研究中心
BAU建筑城市设计事务所
朱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张·雷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