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好久没有吃过坝坝宴了?
在四川,每一个乡村,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会上演“坝坝宴”的日常。一个平凡的村庄,一处聚集人气的坝坝,一起乡村大型社交活动,村落伴随着大喜大悲的文化记忆,热火朝天的蔓延传承开来……
01. 一个极度“现实”的需求,居然有点欲望
从古到今,四川的农村从来不缺坝坝,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小石村(现金城社区),大量房屋坍塌,也带走了坝坝空间。经过震后重建的集中安置,住在“单元楼式”小区里的小石村村民,得到震后慰藉的同时,也失去了以前的“多余”空间。
而与此同时村民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仍在继续。目前的公共空间满足不了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粮食没有地方放,也没有地方晾晒,有时只能占用公共道路,农具堆在公共楼梯间…….面对这样种种矛盾,村书记最本能的浮现一个想法,向我们提出:“村民需要一个空间,同时满足农具存放、谷物储存、洗衣晾晒、红白喜事、谷物晾晒的5个功能,考虑到丧事,需要一个单独的停丧房”。
收到一份这样“魔幻的极度现实”的设计任务书,在浮想联翩的同时,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身份迷失。“单元楼”小区在乡村的出现,邻里之间的“不熟”社交的注入,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而这种“新与旧”的冲突,来源于城乡二元的冲突,需要被谨慎而平衡的对待。这类混杂的空间不能被简单的分类,更多的时候,它不仅容纳了村民生活、交往活动、农事农物等,更加容纳了村民的情感。
02. 从公共空间出发,找回乡村消失的“熟”文化
如何呈现这个“乡村情感容器”?如何打造一个可以链接村民情感、促进社区交流、延续文化传承的空间?我们在乡建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这个答案。在小石观察“乡村空间无序”的现象,是个体性,也是普遍性。在很多乡村你会发现,当地社区没有公共空间的意识:自己家的东西和门口收拾的干干净净,一旦出了自己的院子,外面就没有人管了。没有公共空间的意识就意味着公共空间没有人来维护,但社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很多,比如红白喜事等集体性质的活动。在传统的村落里,这些公共活动有传统公共空间文化的支撑,比如“祠堂”、“庙”等等,是有一个公共秩序在里面,现在这个传统的秩序消失了,而新的秩序和新的文化都尚未确定。
消失的传统秩序的载体,即乡村的公共空间。乡村的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同时是民众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也是重要的“文化记忆场所”。
我们希望通过创造新的公共空间,来促进共同的交流、生产、民俗、仪式等,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集体记忆。对于小石村这类空心化严重、陷入身份失语困境的农村,通过社会记忆的方式,来记录、印刻、传递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民居风貌、地方民俗等可识别的文化形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记忆场所”来抵御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的逐渐消失。
03. 建筑上跑着山脊和阳光
一切设计源于最本质的需求,五统一的选址,遵循着粮食晾晒和洗衣晾晒的基本需求,阳光的方向。为了最大限度的空出晾晒和坝坝宴的场地,建筑紧靠山体,繁茂的植被影响到室内的采光,不需要刻意的手法,自然顺应折线的方向开窗,让室内被自然照亮。站在室内,抬头看见树林,低头看见阳光,营造出在建筑上跑着山脊和阳光的景观。
整个场地靠着一座山和一片树林,建筑就着与“山”、“树林”的关系,形态因此产生,平面上的折线和立面上的折线放到一起,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姿态。
我们将建筑布局在“单元楼”式的芭蕉苑小区南侧,为此小区做公共空间配套。建筑靠青山,面向小区,呈开放拥抱式形态,利用这种空间导向,将邻里空间放大、拉长。希望下楼的村民可直接看到五统一里发生的场景,促进交流,为各种文化事情的产生埋下了一颗种子。
通过和村民的长期相处,也了解了一些民俗:如“村里的传统是停丧的流线一定要是单向的,不走回头路嘛”。采取“折线式”的动线设计,除考虑传统习俗之外,还希望把谷仓、农具、清洗池、坝坝等空间彼此相连接而又相互独立。
在乡建营造中最经常遇到关于“造价”的问题,五统一设计中,第一位考虑是符合功能需求,第二考虑就是造价。建筑屋顶和结构,都采用最简洁的方式。屋顶的材料最初考虑用小青瓦,后来因为尽量减少结构承重,换成了沥青瓦,使整个结构比较轻盈,强调了建筑动态的感受。在实际建造中还是会因为工艺技术做一些调整,比如座凳从叠涩出挑换成了现浇,吊顶从竹子换到了竹席等等,包括一些小器件的选择也会因地做一些调整和妥协。
04. 存放农具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脸“存上”
五统一的功能植入,也融合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在城乡发展和理想乡村的探讨中,村书记也提出基础设施的等值化和现代化。在小石村应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例如人脸识别系统,在五统一中设置了通过“刷脸”进入农具存放和谷物存放的空间的智能门锁,这样一来保障了村民财产的安全,二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体验的差距,甚至乡村在某些方面走在了前面。
其实在五统一之前,考虑到目前小石村目前的现状:老龄化和留守老人等情况,村里给80岁以上以及重度残疾的村民配备了一个“智能手环”,在文化大院的显示器上,可即时获取老人的位置。若有突发状况,可以及时支援。
05. 从“身体记忆”流淌,形成文化记忆
五统一作为整村更新的实践项目之一,和文化大院是一个互补的空间,如若说文化大院呈现出场景是“村民檐下喝茶”、“健身”、“学习”等,那五统一则是整合了村子琐碎的生产、生活的空间。在这里进行“谷物晾晒”、“坝坝宴”等,让已形成经验的生产劳作、日常生活、传统工艺、民间习俗、民间仪式等。
由生产、生活、民俗、仪式等等产生的“身体记忆”,在特定的空间场景,通过原住民的世代参与,形成代际传承的符号化集体记忆。符号化集体记忆不仅保持村落的乡土气息,也体现村落的乡村性,它所折射的文明,也将得到“生命”的延续。
在小石“身份特征的挖掘,身份识别的研究、身份认同的构建”的建筑旅程中,五统一的实践是乡村空间的小实验,看似不是惊人之举,但了解到:在建筑还未完全建成时,有一对新人在此举行了婚礼。作为设计团队,希望它能穿透时间,逐步形成小石村当地的文化身份认同……
番外小石记录:在中国这么复杂的社会局面,有各式各样的发展。我们尝试的方向,在我们设计村庄时,从村民的生活和社区本身出发,与将乡村资源面向城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我们希望不是去发明,而是去发现,去激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去发现场所既有的价值和潜质,通过空间设计,留下一个种子、一片土壤,让它自己发生。只有让价值自己发生出来,它才是真正根植于农村。——李烨(时地建筑设计工作室主理人)
项目名称:金城社区五统一公共空间
项目类型:公共建筑
项目地点:四川省彭州市金城社区
五统一用地面积:972平方米
五统一建筑面积:520平方米
五统一项目造价:60万
设计单位:时地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李烨
项目主管/项目建筑师:李烨
设计团队:张寻、杨丽君
业主:彭州市金城社区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9.7-2019.8
建设时间:2019.9-2019.11
结构顾问:毛永强
社区治理顾问:岳付飞
驻场建筑师:张寻、杨丽君
主要材料:钢结构、稻草漆(外墙)、沥青瓦、竹席(吊顶)
米思建筑
慕达建筑
原筑景观
房木生设计事务所
傅英斌工作室
素朴建筑工作室
原本营造
中国乡建院适用建筑工作室
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无设建筑
有限设计工作室
集良建筑事务所
YFS易建筑工作室
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
Studio 10
Studio 10
Studio 10
意匠研究室
方夏设计
趣城工作室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中心
午璞建筑设计
众建筑
筑象建筑设计工作室
DnA建筑事务所
DnA建筑事务所
DnA建筑事务所
llLab.
随坪一里建筑设计
土上工作室
河南在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繁星建筑工作室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观筑设计
园·舍建筑景观
造作建筑工作室
郦文曦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