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
一窝的狗叫声,一堆的废铜烂铁,一对和蔼的老夫妇,这里以前还有个直到今天我还没能理解的名字—— “阿富海”。从开始确定这个场地要被改造起,差不多一两周我就过来踩踩场地,和这场地一起去琢磨“到底要弄个什么模样出来”才贴切?
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山间台绿道北始于东吴镇宝瞻线与宝天线的交汇处,南端终止于东吴镇童一村,全长4.5公里,蜿蜒盘旋在鄞州区九头山山间。从这三个平台可以看到太白塔,从八福地可以看到太白湖公园,从起点到风之甬道的距离以及三个平台之间的距离都是1500米。
吹吹风,风之甬道
如今,这里不再叫“阿福海”,他有了更文艺的名字“风之甬道”,我不是一个抒情的人,所以每次去都说去吹吹风。场地的现状有一座废弃的房屋,屋后两棵大树,当我站在场地前,我能清楚地感受到,面前的一切自然景象都是“活“着的,它们在拼命地生长着。“只要看到被双曲面盘旋道环绕着的两棵大树,这已消失的场景就历历在目,是的,两棵大树一直在,还长了肉眼看不出来的大了。”
整个设计里反复推敲了螺旋步道的尺度、坡度、行走的节奏,哪里宽点哪里窄点,哪里稍缓点哪里稍陡点,哪里该上哪里该下哪里该怎么绕,虚拟游走不下百遍。废墟房边上的两棵树在场地的至高点,它将孤傲地鸟瞰着场地的变迁,也算见证。
共生
双螺旋楼梯至高点偏于一隅,为了强化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强化了时间上的连接),设置了那么一个有点意味深长的双曲面盘旋步道,走向它们,靠近它们,触摸它们,不同的生命形式在此刻彼此拉近,感知彼此的气息,这步道空间就是把一种生命形式拉向另一种生命形式的纽带。东北角的废墟房原拆原建,将被植入的党建的功能,也就是小型展馆(大概是要考虑到没人经营,做展馆最为放心。
不走重复路线的
再说说,党建馆吧,党建馆又被叫做红色印记馆。红色印记馆整体平面上完全对位了已拆除的废墟房,面积约88平米,在立面的收边上则传承了宁波老山墙面的弧线,通过四边不等的弧度的弧墙相衔接,屋面自然形成了内凹的形式,恰好应了拼接画“三溪浦水库”的空间需求,因此立面高度是2.2米至3.75米这样的动态高度。
另,在馆的入口处,外围采纳了老石条拼接成的圆拱门洞,高于青砖墙,不同于传统墙面上切出来一个负空间,这里的负空间在生长,高出了主体墙面,更强化了入口。内侧则是现代的自动玻璃移门,传统与现代在此“碰一个”。在竖向维度上用到了当地的瓦片和瓷片等,在横向维度上的屋面与之相呼应的也用到了这些材料,且经打碎后重组拼接成了一幅 “三溪浦水库”, 山与水在微缩层面上相对自然环境有了人为干预式的交融。
一圈的视觉心灵之旅后,在折线平台的台阶上任意位置歇歇脚,等会继续前行。
项目名称:山间台- 环山绿道
项目地点: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
业主: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人民政府
设计单位:上海半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杨光
设计团队:邱锦标,赵亮,赵斯琦,刘佳仪,陈喜梅,仇慧娟
合作单位:浙江金峨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0.08-2021.05
材料:回收当地的老石板,老瓦片等
立木设计
goa大象设计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
四周建筑
XAA建筑事务所
罗宇杰工作室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英国安托士建筑设计
张健蘅建筑事务所
杰恩设计
坊城建筑设计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原作设计工作室
瑞拓设计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unarchitecte
席间设计事务所
川木景观设计
哈尔滨天宸建筑设计
LOOK Architects
天诺国际
山间建筑
中筑华恺设计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现工设计
张冰土木方建筑工作室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