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过往,当代建筑在功能上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一座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功能的持续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为此,双擎大厦采用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方式,整合建筑的空间、结构、表皮与设备,建构一种具有前瞻性和通用性的空间组织方式,达成建筑的灵活性与可适应性。
——李泳征
UUA联合创始人/主创建筑师
1.0项目背景:可适应性的建筑策略
“双擎大厦”是我们对瑞丰数字金融中心的昵称,它传神而准确地抓住了建筑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在建筑的南、北立面,各有一对从地面升起直插云霄的巨柱,大有擎天架海之势,这便是达“双擎大厦”名称的由来。双擎大厦位于浙江绍兴镜湖新区的核心位置,建筑面积约7.4万平米,于2021年竣工。建筑由两栋塔楼构成,分别是15层和21层,双塔之间由一个70米通高的玻璃中庭连接。南、北塔楼高度的变化不仅形成了一个动感的天际线, 而且创造了一个令人舒缓的中庭空间。
回到项目伊始的2013年,来自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移动支付和无现金交易开始对传统的金融业形成冲击。压力之下,金融机构亟待通过业务调整与机构重组来应对新的数字化挑战。因此,自项目启动后,功能布局的不确定性将成为一个持续数年的重要背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双擎大厦的办公空间提出了灵活性和通用性的设计原则,以适应未来办公模式的变化。为此建筑采用结构外置的方式,大幅减少了标准层的结构柱数量,创造出大面积的开敞办公空间,辅以可以灵活布线的架空网格地板,利于未来功能区的灵活划分。与此同时,外置的结构体系形成了对于力学的真实表达,赋予了空间秩序,界定了建筑的尺度、形式和节奏,容纳了人们的活动场景。这种空间与结构的组合方式,构成了双擎大厦突出的艺术表现力。
2.0整合式设计:一种基于几何学的系统化设计逻辑
双擎大厦作为大型综合性办公建筑,若要有效地组织所有建筑元素,协调所有设计方和承包方,其设计逻辑必须是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即所谓的“整合式设计”。双擎大厦的建筑形体基于一套1.5m x 1.5m的模数网格体系,由此定位和划分出空间、结构、表皮和设备这四个相互定义、互为依存的建筑系统,形成了设计团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界面。
由于采用了高度预制化的设计与建造方式,双擎大厦的工地犹如一座拼装现场,大幅减少了现场的湿作业环节。根据总包反馈,双擎大厦主体施工期间的现场日均工人数量约为80人,相较于同等规模的常规建筑工程减少了1/3人数。
3.0空间与结构:互为定义的共生体
3.1结构体系
对于双擎大厦而言,空间的可适应性推导出建筑的外置结构,同时这种结构体系也成为了建筑的决定性特征。回到设计初期,如果像传统设计流程一样在报规通过后再介入结构设计,极有可能会对建筑的外形产生颠覆性影响,进而导致二次报规,影响项目推进。正因如此,我们在概念设计伊始便自主引入了结构顾问,对我们提出的结构体系予以初步验证。
报规通过后,设计院的结构工程师开始正式介入。得益于方案初期的结构预估,建筑的结构体系和主要构件尺寸整体可行。然而项目团队要面临一个客观问题:由于建筑存在大量的不落地的竖向构件以及斜撑转换,因此属于复杂结构体系。这不仅意味着设计难度和工作量的增大,还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申请“超限高层建筑审查”。此时有声音提议将外露的结构做成装饰,在室内增加常规的柱体,省去额外的麻烦。所幸经过数次坦诚的沟通,大家逐渐达成共识:如果放弃了结构的真实性,就会让这个作品失去最为重要的立足点,沦为装饰主义的装腔作势。大家最终选择了追随初心,去打造一个真实的建筑作品。双擎大厦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混合体系。位于中央的混凝土核心筒与外部的钢框架共同构成支撑体系。两座塔楼坐落在统一的桩筏基础之上,顶部由2组大型桁架连接,形成稳定的整体。
3.2塔楼的结构与空间组团
从建筑的4层开始,南塔和北塔分别由2组和3组重复的结构与空间组团构成,每个组团包含有6个楼层。组团在南、北立面表现为4+2的模式,包含一对四层高的立柱,用以支撑四个标准层;立柱底端的荷载通过一对双层高的斜撑传递给两侧的组合巨柱,而斜撑对应的位置设有双层通高的共享空间以及户外露台,为临近的办公层提供休憩场所。组团在东、西立面则采用2+2+2的模式,从上至下由3组对称的三角斜拉杆及吊杆构成,悬吊塔楼转角处的楼板,进而创造了无角柱遮挡的全景办公视野。
3.3大堂中庭
在两座塔楼之间,是70米通高的玻璃中庭,这是整座大楼的空间核心。中庭底部是一个双层台地式的入口大堂,其中首层为前台接待,二层为休息等待区。中庭两侧塔楼的1-3层设有银行对外营业厅,4层以上为内部办公区及附属设施。中庭西侧布置有6个空中廊桥连接两座塔楼,在视觉上也将中庭切分为更加宜人的尺度。中庭顶部悬吊有云朵造型的穿孔遮阳板,营造出一种如薄纱般微妙的光线扩散效果。中庭东侧采用通高的索网玻璃幕墙,强化了建筑内外的通透性。阳光从中庭的东、西两侧和屋顶射入,使得整个空间沐浴在自然光线之下。两座塔楼面向中庭的办公区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景观视野与自然采光。
站在中庭底部仰望,由立面网格所形成的强烈透视关系,营造出一种时空穿梭的运动感和科幻感。随着一天当中光线的变化,玻璃的反射与透射也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在冷调与暖调之间转换。由空中廊桥向东远眺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视角,透过索网幕墙望见远处真实的城市天际线,而两侧塔楼的玻璃幕墙分别映出对面天际线的镜像,实与虚的结合犹如拼贴画一般重构了一幅连续的城市天际线。
4.0表皮与设备: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4.1整体策略
在工作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表皮”这个概念,因为它更宽泛地涵盖了建筑实体与空间界面的构造层,既包含通常用在室外的建筑幕墙,也包含室内精装修的硬装部分。我们日常可见可触的建筑外观,除了表皮以外,还包括了各种设备终端(如:灯具、风口、开关、插座、喷淋、传感器、检修口和维护设备等)。因此建筑的细节与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皮与设备终端的呈现,即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将两个系统整合在一套秩序之中。
作为双擎大厦的方案设计方,除了常规的建筑专业内容,我们还主导了建筑外幕墙、中庭幕墙和建筑维护系统的方案设计,提供了具有清晰指导作用的幕墙图纸和数字模型。得益于我们采取的“内与外”的整体设计策略,双擎大厦的室外表皮与中庭的室内表皮采用统一的设计语言,保证了建筑内外空间的延续性。
4.2 外部构架覆板
建筑形体的表现和材料的选择反映出立面的等级关系。外部构架,作为本项目最具特色的部分,其覆板采用了一种名为“亚麻星光/Linen Star”的特殊纹理不锈钢板。双擎大厦也是中国首例、全球第二例采用这种特殊材料的项目。包覆这种材料的外部构架可以柔和地反射周边环境,并与全天不断变化的光线产生互动,尤其在阳光之下呈现出一种淡金色调,打破了不锈钢材料给人的冰冷印象。
外部构架的覆板系统从技术角度讲是整个建筑幕墙系统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其中的一些节点包含多达五个结构分枝。为了保障建筑的最终落地效果,我们在方案阶段,就以预估的结构尺寸、不锈钢板规格、无死角安装这三个限定条件作为依据,对外部构架覆板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格。同时在美学上,我们也对分格的位置做了细致的推敲,使得外部构架与整栋建筑保持统一的几何逻辑,并且展示出优雅的“裁剪比例”。
4.3 东侧主入口及雨篷
东侧主入口雨篷位于两座塔楼之间,27米宽15米出挑,创造出一种戏剧化的入口体验,将人引领至70米高的中庭。雨篷的荷载由2组(每组2根)主悬臂梁和4根次悬臂梁承担。同时又借助雨篷下方门厅的结构,设置4个铰接支座来支撑4根次悬臂梁。这样不仅降低了次悬臂梁的扭矩,还分担了主悬臂梁的荷载,大幅缩小了悬臂梁的截面尺寸,使得主入口雨篷获得轻盈之感。此外,为了避免现场焊接产生的误差,主入口雨篷的结构构件全部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栓接的方式,呈现出精致的工艺之美。
4.4 南、北侧次入口及雨篷
建筑的南入口和北入口采用相同的设计语言,通过双层通高且内退的玻璃幕墙形成引导性的入口空间。位于三层的玻璃幕墙外侧设有不锈钢圆管格栅屏风,与两侧的不锈钢巨柱构成了一个超尺度的门框,同时也形成了塔楼的基座。与之相对,雨篷被压低为单层高度,将入口空间由城市尺度转化为近人尺度。雨篷的结构采用悬臂与吊杆结合,并且同样采用预制建造的方式。
4.5 西侧地库出入口及通风格栅
建筑西侧首层设有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和设备机房的通风百叶。如前文所述,这里的表皮分格和通风格栅布局被整合在一套几何秩序之中。
4.6 中庭东侧索网玻璃幕墙
中庭东立面采用索网玻璃幕墙,营造出一个通透的中庭空间。幕墙由竖索和横索共同承担荷载。其中竖索的上端通过锚具悬吊于中庭桁架的底部,下端通过预应力保持装置固定于下方横梁。横索的原理基本相同,固定于两根立柱之间,一端设有锚具而另一端设有预应力保持装置。最后通过夹具将玻璃以及竖、横索固定到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索网玻璃幕墙体系。通过巧妙的设计,竖索和横索两端的锚具和预应力保持装置被完整地隐藏起来,创造出一个具备非凡通透性和简洁性的索网幕墙。
4.7中庭西侧玻璃幕墙及空中廊桥
中庭西侧采用构件式玻璃幕墙,并布置有6个空中廊桥连接两座塔楼。空中廊桥不仅在结构上承担了玻璃幕墙的荷载,并且在空间上将中庭切分为两层一组的宜人尺度。
4.8中庭吊顶系统与维护系统
中庭顶部悬吊有吊顶系统,其云朵状吊顶板采用穿孔铝板,可以过滤日光,同时又集成晚间照明。吊顶板上方设有维护平台,工人可由此清洗上方的玻璃顶,或者穿戴安全装备到下方更换灯具。中庭四面幕墙的维护则借由安装在中庭顶部四周的轨道吊篮系统来实现。
4.9建筑外幕墙维护系统
建筑室外配备2部伸缩臂式建筑维护装置,分别安装在两座塔楼的电梯机房上方,伸缩臂工作半径35m,可完整涵盖整个建物外立面。该系统的旋转立柱可以上下伸缩,在工作状态时将伸缩臂上升到屋顶围护构架之上;在驻定状态时将伸缩臂隐藏于屋顶围护构架之内。
5.0总结:为建造而设计
从2013年启动概念设计竞赛,到2021年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双擎大厦项目跨越了近十年时间。在这期间,从方案的十余轮次大改到结构的几经论证与超限审查;从项目中断期间的迷茫到重启后的快马加鞭;从幕墙的可行性优化到各种现场问题的补救,从后期项目预算的收紧到疫情防控对工程进度的阻碍,双擎大厦经历了所有大型建筑推进过程中的艰辛。对本项目而言,我方作为方案建筑师,虽然在合同层面上未能获得项目的控制权,但是令我们倍感荣幸的是,甲方在决策层面上给予我们极大的话语权,这也间接促成我们的意见能够对项目形成影响力。在这十年中,我们始终与甲方、设计院、各专业顾问、承包商和供应商保持高频率沟通,确保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得到妥善解决,用一座高完成度的建筑作品兑现了最初的设计承诺。
项目名称:双擎大厦
项目地点:绍兴.浙江.中国
项目规模:74,000㎡
项目业主:瑞丰银行
项目年份:2013-2021
建筑设计:UUA建筑师事务所
主创建筑师:李泳征
主持合伙人:李泳征,李其郅,Tim Mason
设计团队:吕延锋,姜腾,徐亮,田园,卢倩,Jessie Millar
合作设计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幕墙顾问: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幕墙分院
室内+景观:CallisonRTKL
照明设计: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
绿建顾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标识设计:正邦
施工总包: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幕墙分包:江河幕墙
精装分包:承达集团
摄影视频:直译建筑摄影
MVRDV
Farrells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HPP Architects
MAD
麟和建筑工作室
大象建筑设计
屾造设计
GENSLER
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
GENSLER
CCDI 21设计工作室
全体建筑
了建筑
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时境建筑
时境建筑
Gianni Botsford Architects
姜平工作室
XAA建筑事务所
柏涛设计
江河设计
简和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借光建筑空间设计
第伍建筑
迈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