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体育训练中心1、2、3号楼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是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核心轴线起点。训练基地的定位为构建“训练、科研、医疗、教育”为一体,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高科技、多功能的现代化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其中,1、2、3号楼是专业训练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 1号楼为运动员公寓及管理楼,2号楼为科研医疗楼,3号楼为教学楼。设计关注到生态岛背景下建筑生态实验这一命题,以性能为出发点去探索环境、建筑、系统的协同关系,尝试为崇明“国际生态岛”的建筑范式提供一个生态实验的样本。
崇明是上海面向长江入海口的重要生态屏障,为高度的城市化与自然系统之间提供面向未来的缓冲空间。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位于城镇边缘与大片农田、湿地的过渡地带,城镇肌理在城市建设的影响下趋于同质,与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建筑群布局关注气候响应,采用环境整体生态模拟计算,将风、光、日照等作为基本参数,进行系统的性能评估与优化。设计采用顺势利导的保留策略,在三幢建筑之间创造一种柔性的界面,成为场地夏季主导风向的通廊。湿地水面亦作为一种热力学介质起到降温的作用,为建筑集群提供了一个多样的原生态湿地自然系统。
2、3号楼弧形的界面促进了夏季风的顺畅流动,在底层采用架空的格局,让生态景观轴的湿地延伸进入建筑庭院之内,形成自然风面向庭院的渗透。1号楼结合地下一层的餐厅设置下沉庭院,可引导风通过建筑立面的开口进入内部空间与中庭。同时,1号楼面向南向建筑形态采用自下而上的扭转,最大化获得自然风的流畅与上部办公的南向日照。
立面采用45度折窗形式,呼应主要日照朝向,并根据太阳轨迹的变化,调整折窗的角度,从而精准地控制日照、光线和自然通风。
1号楼中庭空间采用了热力学烟囱机理,借助空间竖井与顶部的太阳能加热板,实现自然通风组织。针对夏热冬冷,夏季较为潮湿、日照较强的气候特征,建筑内部各个空间通过与中庭的季节性、时段性策略相结合,在整体系统中实现了复合、多层次的环境性能设计。
项目名称: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
项目地址:上海市崇明区
建筑面积:41700平方米
完成年份:2019.02
设计机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麟和建筑工作室
主创及设计团队:李麟学(主持)、刘旸、周凯锋、王彦雯、吴琦、倪润尔、刘林等
摄影版权:苏圣亮
MVRDV
Farrells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HPP Architects
MAD
屾造设计
GENSLER
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
GENSLER
CCDI 21设计工作室
全体建筑
了建筑
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时境建筑
时境建筑
Gianni Botsford Architects
姜平工作室
XAA建筑事务所
柏涛设计
江河设计
UUA建筑师事务所
简和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借光建筑空间设计
第伍建筑
迈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