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青山村,一座名为《青山之弦》的竹结构装置和背临的广袤竹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舞台场景。这是姜元和他的团队于今夏为在当地举办的阿里设计周卫星展「在青山·群响艺术季」设计的主舞台装置。
与星空展开对话,聆听自然的回响
在植被丰盈的自然场所,设计所代表的现代工业词汇天然地引发观念碰撞。“未来乡村”寓意着什么?建造一定意味着现代工业的入侵吗?建筑师期望在自然场所创造出属于当地的公共艺术,而不只是带入城市的工业成果。
姜元希望用融合的传统竹材与当代数字媒体,与竹山,与星空展开对话,营造一个在青山聆听自然回响的场所。
跳跃的和谐关系
弦理论中,宇宙无处不是微小的琴弦。当琴弦共振,将奏响宇宙的交响诗篇。
以此为创作灵感,姜元思考着“生命交响”应有的形态,以"山的竹木"和"人的艺术"作为弦,在大地之上编织起一架巨型的环形琴。
《青山之弦》以在地竹材为主结构,融入智能光电系统,以数字艺术为媒介,构筑虚与实的连接,交织出莫比乌斯环状的纯粹形态,以跳跃的橙色屹立山间。
全周期在地的可持续策略
乡村装置,依山而建,体现的是与大地的链接。团队在地取材,请当地的匠人在地制作,避免钢筋水泥,工业加工,外部运输等常规建造流程。最后,装置的竹材全部取自山间,以传统的工艺进行烧炼、晾干和造型,经当地富有经验的匠人之手编织而成。
舞台的承重区域也全采用了竹子编织。如此大尺度、造型复杂的全竹结构,覆以竹编表皮的舞台,对当地的手工艺人是从未有过的经验。《青山之弦》在多位驻地设计师,与手工艺人们现场反复沟通中得以完成。
随着艺术季的落幕,喧闹过后的《青山之弦》又是村民休憩与娱乐的小天地,这一装置也演变为可对应不同活动用途的两种舞台:大型活动的外向主舞台,以及小型演出的内向小剧场。
是青山的舞台也是星空的入口
如何将这一传统材料以一种全新体验呈现出来,如何令作品的当代气质自然展现,是创作思考的方向。初到青山村的夜晚,无边的天空中闪烁的繁星给了创作团队极大震撼。经过多次尝试,团队延续了一直以来数字与实体融合的设计理念,将数字光影系统与传统的材质融合在一起。
夜晚,当程序控制的光影亮起,犹如旋转的银河般闪烁于山间,给人们犹如步入星空的浪漫体验。自然、科技与艺术有机地在这里共生。
建成后的《青山之弦》凭依草坪,背临竹山,碰撞的色彩中,光与影相互交叠。
平日里,以其纯粹的色彩与形态展开和星空的对谈;热闹时,交错的光影和旋律令人们沉浸在艺术的炽烈。
在此,人们感受到自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它不仅是一个艺术装置,更是一个让每个人展示自我、体验广袤山林和草坪的场所。
这是团队第一次在山村中的艺术实践,整个工作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对话:
外部团队与当地居民的对话,
纯粹形态与自然机理的对话,
数字媒体与传统建构的对话,
当代创意与在地生活的对话。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青山之弦》
项目地址:杭州青山村
委托方:佐维文化传媒
设计:SODA建筑师事务所
主创设计师:姜元
设计团队:张雪莹、李汉威、董建盛、何悦、桑茂森、王雪、田燕
设计&建成时间:2023年4月-5月
主要建材:竹子
数字媒体内容制作:王莹
图片:SODA、王鹏、张奇敏、王为、「在青山·群响艺术季」官方图片
本白建筑实验室
浙江大学
小隐建筑
梓集设计
间筑设计
aptdotapt 攻玉
元道景观
众建筑
深圳市贝尔雅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goa大象设计
临界工作室
庄子玉工作室
吾觉空间
SODA建筑师事务所
沈阳建筑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尺道设计事务所
大羽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