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成为这个春天最为火爆的流量担当。一座以“超链”为主题的花园成为大赛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走进花园远远就可以看到一个立体多维的“莫比乌斯环”,这是用非遗竹编技艺编织成的“循环”线条。创意来源于无限串联“ ”,寓意着生产、生活、生态三重维度的互联关系。在无限的循环中彼此连接、相互影响。当我们过度强调某一维度的发展而忽视其他维度时,就如同在环上划出一条直线,最终只会回到问题的原点。只有遵循莫比乌斯环的互联逻辑,才能在螺旋上升的循环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疫情的全球蔓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气候危机的加剧让我们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莫比乌斯环的 “循环” 线条,不仅是一个创意符号,更是一声时代的警钟 ——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始终保持对万物关联的敬畏与尊重。
柔韧入魂——竹材的「骨骼美学」在现代装置艺术中的觉醒!
当混凝土与钢材统治建筑界时,竹子正以「自然钢筋」的姿态在艺术领域掀起一场柔性革命。作为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材料,竹材凭借12GPa抗拉强度(超越部分钢材)与360°弹性曲率,正成为当代艺术家手中「会呼吸的雕塑语言」。
韧性基因:自然馈赠的力学密码
竹纤维纵向排列形成的「维管束矩阵」,赋予其每平方米承载800kg的惊人韧性。经过现代碳化、层压技术处理的竹材,弯曲形变恢复率高达95%,完美适配装置艺术所需的动态造型需求。
编织革命:曲与直的拓扑新生
当代竹编艺术突破传统篮筐式结构,借助参数化设计实现非线性曲面建构。通过计算竹条曲率临界点,将竹丝与碳纤维复合,打造出随气流起伏的「活体竹林」将竹的韧性在此化作连接自然与科技的媒介,打造出适合现代审美的公共艺术品。
生态诗学:柔韧背后的可持续宣言
相比消耗性布展材料,竹材的负碳属性(每吨竹吸收1.5吨CO₂)让装置艺术兼具生态批判价值。隐喻气候危机下自然物的「沉默韧性」,引发行业对材料伦理的深度思考。
竹材的生态价值
固碳能力强:竹子生长迅速(3-5年成材),每公顷固碳量比硬木森林高 70%,且采伐后仍能再生,持续吸收CO2。 保护水土与生物多样性:根系发达,防止土壤流失,且自然生长模式比单一树种种植更利于生态平衡。 可自然降解:废弃后可完全分解,不产生持久污染,而混凝土、钢筋等传统材料难以回收,填埋后污染环境。
竹子在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结构材料:强度高,韧性大,并和钢铁一样具备拉张强度。分段的空腹结构,赋予其极为轻质同时又易弯成曲线轮廓的弹力特性。这些构造性能造就了竹子的材料特性。与木材相比,有着更强的弹力与柔韧性优势,且吸水膨胀率以及加热干燥收缩率都较小。
设计策略:释放韧性,塑造流动形态
仿生流动线条
模仿自然中具有动态感的形态(如水流、藤蔓、羽翼、太极曲线),利用竹子的弯曲特性构建连续曲面或螺旋上升结构。以单根竹材弯曲形成弧形拱门,通过多组弧线层叠错位,营造“竹海波动”的韵律感;借鉴“莫比乌斯环”概念,用竹条编织扭转的闭环结构,展现无限循环的视觉张力。
参数化与模块化组合
通过算法生成参数化模型(如Grasshopper),将竹材弯曲角度、间距等数据化,实现标准化模块的灵活拼接。例如:设计可弯曲的“竹单元”,通过不同曲率的单元组合,形成曲面渐变的“流动表皮”。
结合装置的使用场景(如公园、美术馆、商业空间),赋予功能性:如可坐的竹制曲线长椅、透光的竹编顶棚,让韧性之美服务于人的体验。竹子从生长、建造到废弃全程环保,是替代高耗能建材(钢筋、混凝土)的理想选择,助力建筑业实现碳中和目标。 通过“顺势而弯”的材料对话、“以柔克刚”的结构智慧、“自然形态”的艺术转译,可将竹材从传统建材升华为承载流动美学的媒介。尊重材料本性,释放其内在的动态潜力,让每一道曲线都成为韧性的视觉宣言。
项目名称:超链密码花园之“竹链”- 现代竹编装置
类别:景观装置
项目地址:深圳市笔架山公园
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业主单位:深圳市特区建工园林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竹艺深化设计及施工:深圳市贝尔雅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有限公司
竹艺建筑师:谢军、柯于锴、罗建新
景观设计:深圳市造源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师:林俊英 郑春明
装饰设计:深圳盛世易百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师:侯挺 陈旭志
完成时间:2025年03月
品牌策划:张卫民品牌设计
建筑材料:竹 钢构件
摄影团队:刘东东 嘉禾创意 谢雨成
本白建筑实验室
浙江大学
小隐建筑
梓集设计
间筑设计
aptdotapt 攻玉
元道景观
SODA建筑师事务所
众建筑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深圳市贝尔雅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goa大象设计
临界工作室
庄子玉工作室
吾觉空间
SODA建筑师事务所
沈阳建筑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尺道设计事务所
大羽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