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与莫高窟都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组成部分,榆林窟位于距离莫高窟一百七十多公里的榆林河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崖壁陡峭高耸,高差达20余米。榆林窟游客接待中心是一次建筑形态满足自身功能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原遗址环境的实践探索。新建建筑分为3个单体,分别为接待中心、管理用房和生活用房,总建筑面积1100㎡。
在遗产保护中有一个基本的实践原则:最大保留,最小干预。基于对遗产保护的认知和对场地特殊性的解读,将新建筑融入已有的遗产环境,保持和强化其真实性。让建筑成为榆林窟的一部分,“看不见”的设计才是理想的设计。
为了尽可能降低参观者对建筑的感知,在主要视角消解建筑形体成为了设计最核心的策略。接待中心位于崖顶,建筑的体量被设计定义为崖顶边缘的延伸,屋顶通过覆土与崖顶全然混为一体。管理用房的屋顶采取了覆土的策略,视觉上就如同是从山脚延伸出来的一个分支。建筑的高度被严格限制在塔底,从窟区的角度看,建筑就转化成为了塔的基座,视觉重心被塔所占据。而位于窟区最南端的生活用房,将建筑体量作为修补山体的一种方法。入口的一侧则是顺应了车道的弧线,就势退让形成了建筑的入口。
通过屋顶覆土模拟崖体的延伸,并以干粘砂石的方式再现崖体的质感,针对主要视角的设计策略基本达到了让参观者“看不见”新建建筑的目的。
榆林河谷两侧高差很大的崖壁是地表径流而成,水的流动对戈壁这种地质构造的影响是不可轻视的。于是,水的流线和人的流线也成为了整个建筑设计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并因此形成建筑设计的另一种策略。
接待中心和生活用房的建筑已经与崖体融为一体,崖顶的水流通过建筑设计来组织排放。管理用房正好处于东侧崖体排洪的通道上,水流与人流交叉。于是,管理中心成为了一座“桥”,建筑的下部、内部与屋顶分别成为水流、入场人流和退场人流的通道,彼此泾渭分明、互不干扰。
设计将新建的建筑与环境以几条若隐若现的轴线形成呼应的关系,让新的建筑成为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部分。从崖顶延伸下来的裂缝,将接待中心分为两个部分,而裂缝的尽端指向半山坡上原有的塔,由裂缝形成的通道也因此有了理所当然的方向。
而在山脚之下,自由伸长的曲线在管理用房的入口处严肃起来,左右对称的线型定义出一条轴线,也指向半山坡上原有的塔。
生活用房的入口与舍利塔不经意间产生了对话,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条轴线,使新建筑的存在更加合理。
项目名称:甘肃瓜州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建筑面积:1100㎡
客户:敦煌研究院
设计方: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2016
完成年份:2019
设计团队:黄印武,刘勇,柯纯建,沈春华,高文
材料:砂砾岩饰面、米黄色花岗石、灰色铝合金
摄影版权:建筑译者姚力
YWA严伟风景园林工作室
迹·建筑事务所(TAO)
朱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PLAT ASIA
小隐建筑
UDG.零号工作室
邬工空间设计
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垣筑设计
月壤空间研究所
诗与遥文旅设计咨询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九源国际
尤境设计
平介设计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都市实践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ETA-工作室
出品建筑
上海桐源设计
惠庭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