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新市井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看不见的城市》
项目位于苏州市千灯石浦镇,距离千灯古镇约5公里,基地周边呈现出江南水乡与城乡结合部相结合的特征,水网密布,建筑以多层坡屋顶为主。
地块及周边原有一座农贸市场和一座喜事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城市风貌,业主决定将这两大功能融合成一栋建筑,进行城市更新及改善。
原有的农贸市场人气旺盛,但环境杂乱,新建筑建成之后,原有租户将全部转移至新集市,需要更有条理性的空间规划。原有的喜事中心结合当地风俗,主要起到提供场地的作用,厨师和食材由新人一方负责寻找,后厨空间是个半露天的加工场地,婚礼空间也缺少足够的仪式感。
这两种功能的空间品质和硬件条件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融合
在一块不大的场地中,如何同时融合集市与喜宴两种看似不相关的功能,成为首要的问题。考虑到买菜是市民每日所需,属于高频功能,而喜宴一般只在周末和假日,并且需要无柱大空间,便将前者置于下部,后者置于上部,再分设不同的出入口,将两者在垂直面和水平面分开。
集市中,每个标准摊位的大小尺寸有固定的规格,柱网统一在8.4X8.4的柱网之中,在矩形建筑平面和梯形用地红线贴临的部位,采用了各种灰空间界面,以作为“交接”的部位。二层和三层作为宴会厅,在一层基础上抽掉了部分柱子,插入局部钢结构框架,形成了近800㎡的大空间,同时,宴会厅与厨房之间留出采光天井,为一层的集市提供了来自顶部的自然采光。
两种功能看似分离,实际上通过较多的灰空间和建筑构件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建筑的日常公共功能属性,形成了“楼下买菜,楼上相爱”的“社区综合体”模式。
新生
作为老城镇中的新建筑,我们希望能够延续部分传统的语汇,但呈现出的是全新的现代精神。整体形态上,建筑继承江南水乡中常见的层叠连续坡屋顶,并加入柱廊、内庭等,与周边的老城肌理风貌相融合。
材料主要采用三种:主体墙身采用浅白色的质感涂料,形成清新明快的底色;屋面采用灰色的直立锁边金属屋面,相对周边民居的瓦屋面,更具现代性;檐口吊顶、休闲平台等处采用防腐木板或仿木铝板,宴会厅部分的外墙采用金属“囍”字构件,作为内在功能的一种暗示。在绿树掩映之中,三种材质形成了温暖亲切的氛围感。
角落
为了让建筑更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我们营造了多样的小型公共空间,这些角落在投入使用之后,有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台阶:在最重要的路口转角上,原意是创造一处供买完菜的市民能坐下的地方,在天气好的时候,成为大爷大妈闲聊的地方。建成后成为了儿童快乐的活动场地,高低错落的平台供孩子们上蹿下跳。
外廊:最开始的设想,沿街一侧的店铺直接对外开放,便有了一个可以遮雨的连续折面坡顶,后来由于管控要求,所有的商铺需要在室内营业,这个廊下界面无法打开。由于大多数商户有小货车停放的要求,这就成为了一列停车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市井界面,虽然和一开始设想不同,但也为解决实际的停车问题做出了贡献。或许在若干年之后,这个界面还是有机会可以打开。
凹洞:与宾客的入口不同,在另一侧设置了专门的新人通道、休息房间和平台,这部分作为一种半开放的功能空间,为新人提供了和宾客相隔开的领域,也丰富了建筑的表情。
檐下:在进入二层宴会厅之前,有两处前厅,一处是室内的,一处是半室外的,举办婚礼时,收红包的地方在室内,半室外的檐下空间则作为宾客闲聊、抽烟的地方,后期也会作为日常咖啡、临时集市的场所。
挑台:在副楼靠近河道一侧,留出了一块小型绿地,我们希望设置一个二层的挑台,可以观望水景,同时为地面层提供一个有遮挡顶盖的休闲场所。
日常
建筑开始运营之后,为周边居民提升了两大日常生活空间的品质,也为该区域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新样板。喜宴中心提供了近1000个座位,可满足不同的活动同时进行;邻里集市共有水产、鲜肉、蔬菜、等19大业态区,共88个摊位,方便百姓挑选想要的食材。功能的上下叠加也便于楼上的喜宴直接从楼下的集市采购食材,新鲜卫生,厨余也有共同的后勤动线进行外运。
项目名称:苏州千灯石浦邻里集市及喜宴中心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千灯镇
用地面积:6727㎡
建筑面积:10552㎡
方案设计:联创设计 有关工作室
施工图设计:联创设计 南京分公司
主创设计:陈伟鹏
方案团队:杨帆、许一嘉、孙佳格格、李思言、贺康、刘佳、陈威、潘凌飞、瞿奕文
施工图团队:欧阳益敏、李晓阳、徐爱国、苑宏宇、赵凤华、刘金凤、孙琳、赵旻、李强、丁宁
项目业主:千灯镇政府
主要材料:金属屋面、质感涂料、防腐木板、仿木铝板
建成时间:2023年
建筑摄影:Mlee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严旸建筑设计工作室
在行建筑设计
罗宇杰工作室
相南建筑事务所
小写建筑事务所
DnA建筑事务所
米思建筑
有点建筑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礽建筑
晓设计
偲所设计工作室
之行建筑事务所
DnA建筑事务所
DnA建筑事务所
DnA建筑事务所
gad · Line+ Studio
罗宇杰工作室
间筑设计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在行建筑设计
地方工作室
华都建筑
亘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