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原有火车站改造成为“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之后,原候车站台并未采取常规的拆除方式,而是结合博物馆与湿地公园,改造成为市政公园,更为精彩的是其中一部分改造成为酒店的公共部分,这是一个颠覆式的更新。
从废弃地到“打卡点”
初次踏勘,现场的荒芜感是给建筑师的最深印象。刚停止使用的站台,钢柱、桁架雨棚、铁轨等元素没有受到太多破坏,似乎在述说着不甘于退出历史舞台的愿望。作为火车站区域整体复兴计划的一部分,周边分布湿地博物馆、湿地公园、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业态。铁道公园作为连接器,将各个功能块紧密联系,形成一条步行景观轴线。
“非建筑”的改造---“微整形”
与建筑类改造不同,站台及铁道属于“构筑物”,这样的“非建筑”类改造更讲究一个力道的把握。站台及铁道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许多人的乡愁。在与业主及主管部门的多轮沟通后,“微改造,轻介入”的设计策略逐渐显现。
站台雨棚是基地上最主要的构筑物,改造保留整体构件,仅进行表面喷漆处理,确保防火防腐性能。屋面上增开天窗,在增加地面照度保证植物的生长的情况下,通过天光渲染,凸显桁架的构造特征。
景观布置顺势而为,原站台区域仅更换地面铺装,铁轨及枕木均保留如旧,同时植入斜向栈道,将两侧站台与铁道区域紧密联系。原来只“可远观”的铁道区域成为“可近游”的铁道公园。两列旧火车成为铁道公园的一部分,市民可进入老式绿皮火车内部打卡喝咖啡,近距离的体验铁道文化。
从铁路砾石到建筑外墙与景观墙
局部景观化后,部分原铁路的砾石如何使用?本案给出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做成景观片墙和建筑。
栈道构件采用深色耐候钢板,与原有铁轨枕木融为一体。设计就地取材,收集铁道砾石,将其作为石笼墙使用,尽可能保留自然粗犷的场所记忆。
在铁轨区新增一小品建筑,包含卫生间,机房等功能。两个体量错落布置,通过栈道与两侧站台及铁道景观区相联系。外墙采用石笼墙面,由现场铁道砾石收集而成,希望形成如自然生长出来的建筑效果。
从过去向未来延伸—站台酒店
时任政府领导希望这个站台的改造要有独创性,要创新,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公园,而是一个老铁路活化利用的典范,并且多次到现场调研,提出将站台全部保留,一部分改造成为新建酒店的公共部分的思路。
这个思路启发了设计团队,但面临的难题是站棚属于临时建筑,不能作为建筑使用,所以在站棚下重新设计了屋顶,利用屋顶和站棚的高度差放置机电设备,新的结构也成为室内装饰:保留的铁路在室内得到活化利用,列车被改造成为餐厅,站台被改造成为接待和大堂吧,实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
项目名称: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铁道公园
项目完成年份: 2021年
景观面积:约32000㎡
建筑面积:150㎡(附属单体)
委托方(公司名称):盐城市铁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上海睿柏外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景观深化设计: 重庆大野景观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BOX盒子实践景观事务所
源点设计
乐造设计曹凯中工作室
SED 新西林
水石设计
上海秦森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水间设计工作室
NAN建筑事务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苏州艾优尔建筑景观设计
株式会社户田芳树风景计画
株式会社户田芳树风景计画
株式会社户田芳树风景计画
株式会社户田芳树风景计画
株式会社户田芳树风景计画
SoBA建筑设计事务所
元有景观
元道景观
A&N尚源景观
未相景观
PLAT ASIA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宇设计
土人设计
WEi景观设计事务所
Plasma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