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转变
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景观厕所位于著名的华侨之乡,碉楼之乡开平市中部,在“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周边的祖宅村池塘边,与周围民居和碉楼群落相互映照。经“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祖宅村拆出了八亩地的发展空间,竖梁社受到当地政府委托,希望通过一些设计的手段,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为逐渐失活的空心村带来新的活力。
在乡村修建公共厕所,选址一定要非常慎重,谁家也不喜欢厕所就修在家门附近,祖宅村景观厕所的前身,也是一处厕所,原属文园——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住宅。选择在旧址上重建,一方面是延续场所文脉,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村民容易接受。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进行了大胆的突破——根据村落的布局,厕所在村落的肌理进行重建,让建筑更好的融入村落环境中。功能上打破常规,把厕所做成一个公共建筑,弱化厕所功能的单一性,突出建筑公共性。
建筑中包含着半圆弧形设计,每个半圆里都包含着厕所内不同的景观节点,半圆的围墙设计让整个建筑看起来没那么生硬死板,更具有包容性。以半圆弧形引导村民向两边走,又根据现代人使用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巷道拓宽增加了舒适性。
在主入口的庭院,有一棵百年芒果树,建筑师将它也纳入了设计的范围内,半圆的围墙绕树而生,自然形成建筑的景观,老树有了新的职责与陪伴,继续见证村落的历史。
建筑师通过“砖墙”的巧妙运用,让整个建筑外观看起来如同一个公共艺术装置,配合周围的景观,划分出来的公共区域成为附近村民日常聚会聊天的场所。通过这个方法,将公厕与可供当地居民休息娱乐的大台阶公共设施结合起来,将公厕隐藏于大台阶观景平台之下,削弱其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将公厕打造成一个既有公共服务功能,又有休息娱乐功能的基础设施。
材料的新生
经“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祖宅村拆除产生了很多废旧的建筑材料,这堆材料破烂不堪,甚至形状都不完整,失去了它原本作为砌筑材料的功能。建筑师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把这些旧材料重新利用起来,使其重生。
旧砖旧瓦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本地的历史,建筑师利用一个个“笼子”,将废弃的建筑材料置入其中,笼子内甚至放置入瓦罐、茶壶等生活用品,微小的细节让整个建筑更加出彩。搭建出来的建筑外墙,自然的与周边民居融为一体,就像在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样。日出或日落时,阳光透射进来,穿过这些砖墙的缝隙,洒落在地面或墙角,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在铺设地面时,掺入玻璃碎片、瓦片、石头等,让地面肌理更加丰富,行走时视线所见更有趣,也让废旧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景观上通过回收回来的“氨水埕“做成了景观小品,年轻一代或者外地人见了,甚是新奇,村里老人见了,勾起满满回忆。
公厕所处的中心位置,也从一开始的压力和挑战,变成了优势和特色。作为旅游厕所和公共的休闲娱乐场所,在村落里的显眼位置,既能让游客更容易找到,方便村民使用,又成为了一处特别的景观。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之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地景式的公厕不仅作为基础配套设施,还作为村内一道景点,成为了塘口镇的一张新的旅游名片,同时大量慕名而来的旅客也为原本已经严重空心化的祖宅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村民回到村里摆摊做生意,缓解了空心村的问题。同时,生活的细节再次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项目建成后,分别获得2020年WLA世界景观建筑奖小建筑组别最佳小建筑奖;2020年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IFLA ASIA-PAC LA AWARDS 2020)社会与公共卫生类荣誉奖;2020年WAF世界建筑节评审团特别推荐作品奖;2019-2020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乡村建筑类别三等奖;2021年WAN世界建筑新闻奖小空间类别金奖;2022年WA世界建筑设计实验奖佳作奖、WA世界建筑城市贡献奖入围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受到业界肯定。
项目名称:开平祖宅村景观厕所
项目位置:开平市塘口镇祖宅村
项目规模:建筑466㎡ 景观738㎡
业主单位:开平市塘口镇镇政府
主创设计:竖梁社
主持建筑师:钟冠球, 宋刚,朱志远
设计团队:林海锐,李锐波,徐重敬,胡涛(实习)
结构设计:郑梓茂
施工单位:东莞市荟淳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监管:淳祥刚
设计周期:2018.10-2018.11
建设周期:2018.11-2019.6
摄影:吴嗣铭,塘口空间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傅英斌工作室
傅英斌工作室
傅英斌工作室
中国乡建院适用建筑工作室
DnA建筑事务所
罗宇杰工作室
傅英斌工作室
成为建筑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锋茂建筑
青·微舍工作室
在行建筑设计
在行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