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峰寺下
项目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傍百年步道而建,隐于林海之中。沿步道拾级而上,又可见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虎峰寺(川主庙)遗址埋没在山顶的荒草丛中,只剩几座百年残佛记录岁月起落更迭,故将项目名为“寺下山隐”。随着这些年虎峰山村所处的重庆大学城的逐步发展,为距离大学城核心区仅20余分钟车程的虎峰山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来自川美、重师、重庆大学等高校的艺术家纷纷“落户”虎峰村,开设了工作室、画廊、美术馆民宿和茶舍。
民宿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但出于公益性与开放性的目的,民宿中仅在建筑的二、三层设置了七间客房与一间主人房,其余面积均用作公共空间:入口处的游客接待驿站、底层的非遗展厅(接待厅)与无边水池旁的乡间书屋。这一功能组织上的考虑,既创新了民宿的功能组合模式,又赋予了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使之成为来往游人在步道途中难忘的记忆点。
传承与新生
建筑的更新与介入带来了新旧关系的思考与重塑。民宿的基址,是一座残破废弃的夯土老房围合而成的三合院。为了传承这西南地区特有的山地乡村的文脉与肌理,新建的建筑也通过控制体量的尺度与围合还原了基址过去的院落空间。另一处的处理也表达出了对原有场地的尊重:场地所处的标高与上部的公路,垂直海拔相差约五十米,但无论设计师和民宿主均坚持不去修通公路,仅靠一条一米多宽的陡峭石板步道作为交通连接。游人们踏着青石板,伴着清风拂过竹林的声响,路过一湖碧水后望见路边那片拙朴的夯土老墙,便晓得了寺下山隐就在眼前。如同经历了一场自然的精神洗礼,使抵达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
除了通过传承与保留来致敬历史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激活并使之得以新生。设计师通过与民宿主的协商,决定牺牲掉一部分的底层面积,从而保留下三合院沿步道一侧的夯土老墙。防水是保护土墙的关键,为遮蔽雨水以防侵蚀,架空在老夯土墙之上,新建了满足休闲茶饮同时视野开阔具备观景功能的侧翼体量,在材料上则主要采用极具现代感的钢结构和玻璃,与下方传统夯土质感形成强烈的对比。闲坐其中,抬头将山林云海一览无余,低头看得到老夯土墙的遗迹,演绎出一场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另外,非遗展厅、餐厅等底层公共空间的围合结构,大部分采用新工艺下改进的夯土形式,活化了乡土建造的传统,既是对老夯土墙的呼应,亦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漫步于三合院之间,行走并不断深入建筑的过程中,从入口的老夯土墙,到主体建筑的素混凝土,再到角落出挑的钢结构楼梯,无不隐藏着建造材料从传统向现代、从旧到新逐渐过渡的巧妙逻辑,能够感受到设计师对这片场地新旧关系的回应与阐释,这片夯土老房在此刻仿佛得到了“重生”。
“隐”与“野”
民宿主对纯粹的山居生活充满着憧憬与执着,并希望为久在城市喧嚣中的人们提供一方与浮躁过去和解、重回大地山林环抱的平和之地,设计师则起于对场地自然现状的尊重,根据自然造形赋势,将“山”“隐”二字化作建筑的灵魂。通过前期的现场勘测,定位了场地内所有的大树,不仅全部被保留,甚至为了树的位置几次调整建筑或景观的布局。另外,一系列的景观露台,长短坡屋顶依据山势走向、景观、视野的不同而进行高度与进退关系的调整,给予不同层次不同的视觉体验,实现最大化的景观利用。或攀上最高的露台,远眺虎峰大地,林海茫茫,雾气朦胧,一方碧水半隐半现其中;或闲坐无边水池旁,端详水中倒影,香樟为邻,春风拂面,几片陨叶悠然下落。场地原生的自然与景观的需求通过设计巧妙的达到了平衡。
古有周权撰《野趣》,今亦不乏热衷自然的原始质朴之人。寺下山隐中,从景观到工艺的处理,处处散发着这样的情趣。入口廊道地面使用了施工余下的竹竿,嵌入泥土之中,穿插其中铺满碎石子,随性又不加雕琢。走进三合院内,没有人为设计过的景观痕迹,自然生长的野草毫无荒凉之意,反倒增添了盎然生机。整个院子,自东南向西北,通过建筑的布置与层高的变化形成层层叠叠,虚实相间的视线关系,三合院内驻足片刻,穿过乡间书屋旁的廊道,才见一栋三层的建筑与一旁优雅的庭院与草坪,颇有发现了世外桃源的惊喜。“野”的趣味渗入空间每个角落,诉说着大巧若拙,由自然而生的无设计美感。
客房的风格上,也带着几分“野”的气息。虽然只有七间,但每间房依据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定位和装饰风格搭配,有些桌椅摆设甚至来自于业主在附近乡村“拾荒”所得,经过随性自然的布置,更添几分“野”味。房间均朝东,落地玻璃让透过山林的晨光肆意挥洒入屋,同时保证了良好的景观视野。室内的秋千,屋顶花园,可望到窗外虎峰山顶的泡池,树影斑驳白墙中的一米阳台……这些细微的设计赋予了每间客房独一无二的个性与风格,但又有一个共同点——拙朴素雅。
乡土建造中的民间智慧
乡土建造自然饱含着民间的智慧。在不通公路的条件下,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建筑材料的输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解决土建材料的搬运问题,经过实地踏勘、反复选点和商议,施工队在虎峰寺遗址下公路边的一处方便卸货的场地旁,用镀锌铁皮敲打出一个滑槽,连接公路与靠近场地稍微平缓的地方,再通过一条可以用手推车运输的便道将建材运至工地。然而在后期装修中,如玻璃、家具、洁具等易损物件,还是只能依靠肩扛手抬的最原始的方式。建造的艰辛始终贯穿着项目修建的整个过程,但面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困难,民宿主、设计师和施工队总能积极应对,虽然施工周期持续近两年,但完工的那一刻,各自的满足与欣慰又是普通项目所无法比拟的。
“残墙倚古寺,曲径通幽谷。柴门闻犬吠,琴棋奏和声。开门见山月,心隐淀归尘。辞岁新万物,常聚善缘人。”这是当今时代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与工作模式下人们所向往的乌托邦。在这样的背景下,寺下山隐的思考与创作是可以算作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但这不仅仅是为满足人们逃避现世而创造的伊甸园,设计师以谦逊的姿态面对场地与自然,立足于建筑的开放性与公益性,将山居中的隐逸与野性发挥淋漓,亦不乏温度与灵魂兼并的人文关怀,在近年来掀起的民宿文化热潮中,为其增加了别样的态度和可持续的生命力。
项目名称:虎峰山.寺下山隐民宿
项目地址:重庆.沙坪坝
建筑面积:800m2
完成年份:2019.03
设计单位: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创设计师:田琦 李骏
设计团队:胥向东 钟祁序 袁文光 王月冬 陈卫 张湘苹王世达李飞扬
建筑摄影:刘国畅 凌子
RooMoo
平衡空间设计
实在建筑
杭州时上建筑空间设计事务所
平介设计
阿穆隆设计工作室
苏州右见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十域建筑
蜚声设计
纬图设计机构
微建筑工作室
优加建筑设计咨询
普林斯曼建筑设计事务所
無既萬溯设计
无之设计
小隐建筑
个个世界
門觉建筑
寻山建筑
可空建筑设计
成为建筑
介隐建筑
無隐建筑
STUDIO FSJ
即域建筑设计工作室
空崆建筑
哈尔滨众维知行设计工作室
蜚声设计
深建筑事务所
十一空间设计工作室
城外建筑设计
之行建筑事务所
本森空间设计
质感建筑设计工作室
蜚声设计
蜚声设计
gad · Line+ Studio
尚水希木乡村振兴工作室
赤橙建筑空间设计
止建筑
见微知筑工作室
集木德空间设计工作室
回应建筑工作室
門觉建筑
門觉建筑
光影设计
goa大象设计
巢羽建筑设计事务所
万谦集设计
北京对角线设计
柒合設計
Robot 3工作室
蜚声设计
蜚声设计
巢羽建筑设计事务所
O筑设计
超城建筑事务所
北京山房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谜舍设计工作室
使然设计
禾乐创意设计
DAS Lab
之行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