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塔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东北三省唯一的4A级蒙古风情景区,曾入选“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广袤的草原与湖泊交织,三面环水的地理格局使这里被赋予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草原方舟。然而,疫情的寒流让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陷入沉寂,原本的设施逐渐蒙尘,文化场景缺乏更新,业态单一,吸引力与活力一度停滞。为此,大庆城发集团邀慢珊瑚设计携手, 以敬畏之心踏上这片土地。
重启阿木塔,
让这片美好传递,
让更多的人来这里释放撒野。
驱车三十小时从杭州抵达阿木塔,我们为这片土地的辽阔而震撼,也为整个岛屿的焕新而来。项目启动之初,设计并未急于规划,而是选择沉浸于这片天地之间,在阿木塔的壮美中保持敬畏与倾听。正是在这样的放空下,新的思考悄然浮现:如何让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在当代重生?如何让自然生态成为治愈之力?又如何打造一个吸引青年回归、各界共创的文旅新载体?我们对阿木塔全岛的业态设计更新,正是对这些命题的一次深度回应与实践。
阿木塔孕育着丰富的在地资源
渔牧并盛,湖光草色间散发无尽的活力
阿木塔之眼,环形之下的新起点
作为阿木塔全岛更新的先行项目,团队通过持续的手绘、构思与探索,最终凝聚共识:打造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在地化“装置”,以“草原方舟”之姿,点燃这片土地的未来。通过设计赋能地域发展,不仅作为激活区域文旅的新引擎、吸引人流与关注的地标节点,更致力于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友好的协调发展——以当代设计语言致敬蒙古族传统文化,以低影响建设理念融入草原自然环境,从而成为引领整个区域焕新的重要起点。
“阿木塔之眼”的设计灵感源于蒙古包这一古老的环状图腾。建筑师对其形态进行现代重构,使其既扎根于草原文化,又升华为一个凝聚自然与人文的精神性场所。环体之下,四个体量不一的盒子如自然生长般嵌入其中,通过角度的旋转与尺度的变化形成错动关系,自然而然地界定出丰富的功能空间。
建筑以地景共生的姿态,从草原中自然生长而出。设计将蒙古包的圆弧形态进行现代转译,建筑基座与草原自然过渡,线条依循地貌起伏,最终以消隐的姿态锚固于场地之中。
“阿木塔之眼”以一条砾石小径作为引导,模糊建筑与自然的界限。通过开放的通廊与消隐的界面,将草原、湖泊、植被转化为建筑的动态背景。通过消解实体边界、保持空间通透,使建筑完全向自然敞开。屋顶与功能盒体之间采用错动脱开的处理,不仅赋予建筑视觉上的轻盈感,更有效弱化了体量,以轻介入的方式实现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观景台远眺时伫立于草原之上,以极具未来感的结构形态塑造出超现实的视觉焦点,成为草原上的打卡新地标。它既是对草原文化的当代转译,亦是以建筑激活场地的创新实践——通过突破性的结构美学,将这里转化为激发探索欲、自带传播力的体验目的地。
创造与自然共舞的精神疗愈地
建筑屋顶以近乎悬浮的姿态舒展于空间之上,与充满结构张力的观景台相互交织,在消解体量厚重感的同时,塑造出既具未来感又蕴含秩序美的空间形态,使建筑在无垠自然中呈现举重若轻的诗意存在。
建筑在开放区域植入了一处圆形地景孔洞,让草原向内自然生长,模糊了建筑与自然的固有界限。建筑中央静水面上点缀的圆形踏步,既呼应了整体的设计语言,更串联起一条走向观景台的仪式路径。水面倒映着充满结构感的观景台,虚实交错,形成一幅极具辨识度的画面。
建筑在统一的弧形屋顶下,容纳了咖啡、轻食、展览与会客功能,各空间独立设置又彼此联结。四面通透的玻璃幕墙将草原景色完整引入室内,让人在每一处停留皆沉浸于自然辽阔之中。清晨,阳光穿越湖面洒入空间,在框景与远眺之间感受仪式般的观景体验。
从形态到感知的场所体验
建筑以纯粹的圆形构筑出一座自然剧场,置身其中,视线被弧形界面引导,空间的秩序感与整体性浑然天成。中央静水如一面向天空的镜子,在不同天气中映照出流动的云影天光。将草原、湖泊与建筑轻盈相连。观景平台宛若悬浮于自然中的舞台,于此远眺,天地仿佛成为不断变幻的风景演出,营造出人、建筑与自然深度对话的诗意场域。
建筑以环状形态构筑出具有凝聚力的空间气场,舒展的弧形屋顶将视线自然引向远方。大面积的灰空间为休憩、互动与观景提供了灵活载体,局部立面运用镜面材质,将草原景致完整纳入建筑语境,在虚实交融中强化了场域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以纯净的白色为基调,设计始终围绕阿木塔的自然景观展开,整座建筑成为一处为风景量身定制的观景载体。内部结构以轻盈有序的形态支撑空间,同时打破内外边界,让草原上的牧马亦可自由穿梭,实现建筑与自然生命的真实对话。
建筑通过渐变的立面节奏实现空间属性的自然过渡。全开放玻璃幕墙将草原景致完整引入休闲区域,半开放界面在保持通透的同时营造适度私密感,局部封闭区域则确保功能独立性。这种由外而内的立面语言,既明晰了各区域功能属性,又塑造出富有韵律的建筑层次。
自然为设计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启示——施工期间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在建筑中心留下一片临时水域,水面上清晰地倒映出建筑轮廓与流动的天空,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团队。这一偶然馈赠,最终被升华成为设计的点睛之笔:将位于建筑中央的铺装材质设置成静水面。它既是对自然灵感的真诚回应,也极大地强化了场所的向心力与视觉张力,成就了一场设计与自然的默契共生。
阿木塔之眼的诞生,始终与自然同频——从草甸上手绘的概念草图,到因一场施工大雨而启发生成的中央静水面,设计的每一步都呼应着自然的指引。这份由土地滋养的美学,最终让建筑本身成为媒介,为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带来与天地共鸣的沉浸体验。
与时间共舞的天然秀场
夕阳为建筑内外镀上流动的金色光晕,远方的湖泊、草原与牧马共同勾勒出诗意的自然画卷。会客厅内,大面积转角玻璃将草原的辽阔、马群的剪影以及水面的粼光转化为动态背景。以圆形壁炉为视觉核心,引导人们形成环坐式社交场域,营造出亲密而开放的交流氛围。
它不仅是建筑,更是一座天然的秀场。日出时,第一道光在这里舞动;正午时,建筑与水面交织出清澈的对话;黄昏时,夕阳余晖映照其间,光与影编织出诗意的幕布。这种美并不依赖人为营造,而是源自时间的流转。无论何时来到这里,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仿佛草原与建筑共同导演的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
阿木塔·重燃之地
草原方舟的治愈新生
阿木塔之眼作为草原上的新生地标,以温柔的方式介入,为这片土地营造了“疗愈”的多重氛围。回应被疫情中断的文旅生态,也为长期沉寂的草原明珠注入生机,让每一位寻求放松的旅人,都能在此找到与自我、与自然对话的精神栖所。
项目的落成,为这片草原方舟的未来运营注入了持久的支撑与可能性。白昼是面向游客的观景休憩地,夜晚则化身为社群互动场所,季节更迭中持续承载多样活动。这种对时间与功能的内在兼容,让建筑超越了单一场景,形成了自我演进的空间生态,为文旅目的地提供了可持续运营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这片场域也承载着吸引年轻人回归的期望。它超越传统打卡地的逻辑,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年轻人提供内容创作、文化交流与灵感实现的平台。在这里,草原不仅是背景,更是对话者与共创伙伴,新一代在此找到归属感与表达自我的舞台,而这片土地也因此重焕生机,看见未来。
阿木塔之眼自落成以来,已成为区域文旅的示范性项目,持续吸引游客到访,重塑草原旅游的新体验。它不仅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体,更作为文化连接点与精神栖息地。将“草原方舟”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与创新基因,也为阿木塔风景区的未来发展写下了美好的开篇。
项目名称:阿木塔风景区:草原方舟的治愈新生
项目地点: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
甲方团队:大庆城发集团
项目类型:景区文旅
建筑面积:850㎡
设计全案:慢珊瑚设计
完工时间:2025.08
项目摄影:瀚墨视觉
特别鸣谢:大庆市城发集团,大庆文广旅局,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员会,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杜尔伯特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胡吉吐莫镇人民政府,城发美城阿木尔文化旅游,大庆国信,猛咖运营团队,大庆嘉胜建安

PLAT ASIA

YWA严伟风景园林工作室

迹·建筑事务所(TAO)

朱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小隐建筑

郭廖辉工作室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杭州慢珊瑚设计

杭州慢珊瑚设计

杭州慢珊瑚设计

瑞拓设计

SWOOP建筑工作室

PLAT ASIA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

小隐建筑

辑禾设计工作室

UDG.零号工作室

邬工空间设计

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垣筑设计

月壤空间研究所

诗与遥文旅设计咨询

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九源国际

尤境设计

平介设计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都市实践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ETA-工作室

出品建筑

上海桐源设计

惠庭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