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作坊”与“模拟考古”是盘龙城遗址公园内设立的两个游客互动体验项目。经考古专家确认选址位于景区南侧游步道相连的两个水塘边。一条小径将游客引入原生树林中,在视野收窄后激发起游客探索的兴趣,同时感受特殊的遗址氛围,建筑藏匿在树林深处,融入遗址区原真质朴的地景关系中。
场地的原始状态
基地曾作为农田使用,在确定为遗址保护区后当地农户随之搬迁。生长茂密的原生林木与次生林木覆盖了这片区域。自然的光线与水塘的开阔区域衬托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始地貌关系,因此顺应地势、嵌入林间的群组建筑特点成为了设计思考的起点。
遗址的敏感环境
减少扰动是遗址公园建设的基本要义,虽然经过了考古工作人员的勘探确认,但建筑基础的可挖掘深度仍然受到严格的限制,于是“填”替代了“挖”,钢木结构的应用尽可能减轻了建筑荷载。景观设计尽量采用原始自然的材料收敛人工痕迹,在满足必要的场地设施的前提下不过分扰动自然环境。
聚落
建筑以分散布局的模式尽可能减小自身体量,在自然地貌的挤压中形成了一种聚落关系,开合之间空间层次徐徐展开, 建筑周边尽量保留场地原有林木,增植部分高大乔木形成林荫空间。
路径
互动体验区是遗址中环形步道的一个主要节点。路径在伸展与转折之间引导游客的视觉体验,区域内路径继续环绕、穿越,有些在连廊中高低跌落,有些在林间池畔蜿蜒曲折,有些宽窄不一开合有致,路径的布局与建筑、景观空间场所的塑造形成一致的内在逻辑。
单坡顶
质朴的材料能拉近人与历史传统的距离,单纯的体量能融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木构型的单坡屋顶于转折间串联了不同的功能与场景.光线穿透屋架上的悬窗,屋顶上的茅草在檐口摇曳,青石板的路面上洒满了跳跃的树荫。
钢竹棚
简单的钢构塑造了具有临时性的考古大棚的形象特征,纤细的竹杆吊顶挂落呼应了原真的地貌环境。现场大多是青少年参与的“模拟考古”探访活动,为营造“沉浸式体验”所需的场所氛围,大棚一侧利用地势形成有高差的台阶,参与与观看互动的视线关系也自然变得清晰。
项目名称:盘龙城国家遗址公园模拟考古互动体验区
项目地址:湖北武汉
建筑面积:1007平方米
业主单位:武汉市文新广局
代建单位:武汉市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主持:汤羽扬
设计主创:郑辑宏·辑禾设计工作室
设计团队:彭蓉、朱国庆、姚尚远
结构设计:杨金招
景观设计:何庆超
摄影版权:赵奕龙 郑辑宏
PLAT ASIA
YWA严伟风景园林工作室
迹·建筑事务所(TAO)
朱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瑞拓设计
SWOOP建筑工作室
PLAT ASIA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
小隐建筑
UDG.零号工作室
邬工空间设计
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垣筑设计
月壤空间研究所
诗与遥文旅设计咨询
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九源国际
尤境设计
平介设计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都市实践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ETA-工作室
出品建筑
上海桐源设计
惠庭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