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块的更新都伴随着产业和空间的双重更新。然而产业定位下的内容组织往往是动态的和不固定的,因而空间形态需要持续反映潜在内容的价值。在这一主旨下,“北京文化创新工场新媒体基地园”的改造设计目标是通过重新组织场地与建筑的内容、界面和肌理,建造适应潜在文创领域功能的交流空间和场所。交流成为功能介质、人群行为和空间组成的关键词,“交流”即交叉和互动,可以渗透在空间界面、立面肌质、产业之间、信息交换、人际行为和情感之中,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意义,与创新相契合。
项目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园区内,距天安门约16公里。园区最早是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传统工业园区, 2005年被批复成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成为以新媒体产业为主的专业产业集聚区。依据2013版控制性规划,园区内既有80多家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将转化为文创、服务、信息、数字产业、商务为主要内容的高科技文创产业。建筑空间和产业结构面临双重更新。项目地块是建于90年代初的北京首兴永安供热有限公司,已废弃。项目定位 “创新工场”符合控规和未来发展需求。原有建筑8000 m2,改造后建筑规模11500m2,占地面积4200 m2,层数2-4层,总高度24m。主要用于商业、艺术展示以及创意办公等。
文创产业的内容和空间是动态变化的。设计的重点是让形式和空间成为具有某种想象和可提炼的抽象符号,以胜任多种内容。“交流”是项目的抽象核心。“交流”——交叉和互动,可以渗透在空间界面、立面肌质、产业之间、信息交换、人际行为和情感之中,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意义,与创新契合。
原则
1、规划场所和空间的通用性。
2、重建场地功能、界面和流线。
3、加固和改扩建以重建空间序列。
4、具新媒体产业识别性的建筑形式。
5、烟囱、桁架、输煤廊作为记忆保留。原状遗产价值弱,仅结构被再利用。
策略
场地组织:扩展的界面、功能和流线,从个体到场所的一个转变
原状是一个封闭的格局。场地被功能再分类和切割:交易和交流性强的流线沿街道外围设置;文化活动和景观空间、配套等相对静态的流线沿内院设置。界面和流线的延伸和重塑,激发场地的活力,实现个体到场所的一个转变。
建筑组织:跨越内容的连续空间,从个体到场所的另一个转变
建筑空间有两条路径。一条是1号大体积建筑内向上叠加的层(加层扩建)。层间及水平方向的核心是一处扩大的过厅和中庭;另一条是内院周边分散的小体积单体互相牵制形成的场所拼贴图底。两条路径产生空间及场地之间诸多交叉,呈现交流的特性,完成个体向场所的另一个转变。
美学组织:化零为整:结构与形式、肌理与重复、调和与对比、剧本与场景
形式语言受到技术表现和理性主义的影响。沿街建筑立面(1、3号楼)的设计以钢、铝、玻璃等构件形成重复波动的肌理冲突,加固的钢结构都尽可能显露出来,使结构转化为形式。内院建筑以红砖贴面营造质朴人文的特征:2号楼的烟囱保留并结合连续重复的山墙,形成具理性主义特性的立面。内院建筑的理性主义与外围建筑的技术表现风格形成对比和调和的关系。8号楼下沉式建筑的不规则锥顶顶部覆盖质朴的耐候钢板,这一造型方式和材料性征焕发了内院的活力和丰富性,也延续了当代和质朴结合的美学。发生在不同空间和场所的多重对比和调和,随场景移动产生独特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成为“创新事件”的催化剂。
项目名称:北京文化创新工场新媒体基地园
项目地址:北京大兴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园区科苑路9号
建筑面积:11500m2
完成年份:2015.06
设计机构:加拿大考斯顿设计
主创建筑师: 刘廷杰
设计团队:刘廷杰、秦莲英、戴标
合作方:上海中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品牌:
1. 韦乐森 + 耐候钢
2. 星太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 钢结构
3. 星太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 铝合金
摄影版权:胡义杰
方寸践建筑设计
本哲建筑
孚提埃建筑设计事务所
HMA Architects & Designers
加拿大考斯顿设计
非常建筑
厘米制造
GENSLER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哲建筑
UDG有关工作室
都市游牧
竖梁社
三益建筑设计
易亚源境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善祥建筑设计
直向建筑
UDG有关工作室
阿拓拉斯规划设计
十拓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
米思建筑
10 Design
10 Design
goa大象设计
竖梁社
米丈建筑设计事务所
叠术建筑
UUA建筑师事务所
罗昂设计
一树建筑工作室
10 Design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竖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