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筑位于溱湖风景区的主入口。为提升建筑品质,匹配当下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对建筑进行改造的同时,赋予她作为城市空间展厅的新生。
展示界面的重新塑造
REBUILD THE INTERFACE
原始建筑的折线形态有独具特色的表现力,但是立面形态刻板,与建筑结合比较生硬。改造的难点也在于如何让新建内容与现状形态完全契合;并且需要考虑如何在没有主要展示面的空间里营造主要入口区域。如何使建筑与环境产生良好的共存联系,对于这一系列的矛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核心出口。“时”与“地”是动态变化的,建筑师提出要将动态的变化融到建筑的表现语言中,做到真正的建筑与环境的共生。
在有限的改造范围内,同时基于成本控制条件,我们拆除了建筑原始外表皮,西侧建筑立面采用风动幕墙的设计,建筑形式整体一气呵成,表皮质感纯净典雅;大尺度的雨棚不仅满足入口功能需求,同时与风动幕墙结合布置,不干扰建筑立面语言的前提下突出主要入口;东侧建筑采用穿孔铝板幕墙,丰富建筑立面光影层次,并保持东西两侧建筑基调一致。此外更新了屋顶檐口、雨棚等细部形式,为陈旧的建筑增添现代元素,同时为灯光设计预留隐蔽空间。
一方山水一方人,城市空间的展厅也就离不开溱湖这一载体。帆影照绿波,归雁动风芦。相互依存在自然中具有普适性。幕墙作为建筑内部连接外在环境的过渡,它提供了丰富空间秩序的重要指向。
材料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影响
基地环境与建筑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本项目建筑东西两部分围合的布局形式,使场地中间显得阴郁狭隘。因此我们选择表面有一定反射度的不锈钢片作为风动幕墙的表面材料——早晨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风动幕墙的表面直接反射晨光的景色;傍晚太阳落下,幕墙上又会映出对面楼栋被夕阳洒下的余辉。时间对环境产生的动量变化,无时无刻的交映在这幕墙上,与空间环境共生在溱湖的四季变化中。这种建筑关联,不局限于人的参与,建筑本身也是一种互动体验。
日出日落,阴晴雨雪,建筑与场地环境始终相互呼应。随环境条件的变化,建筑也应运变幻出不同的表情,而当场地有风吹过时,建筑表面仿佛与溱湖水面共起涟漪。
碧水清庭照四季,三两桃花映山红。
项目名称:溱湖景区配套项目改造
项目地址:江苏泰州
建筑面积:3831㎡
完成年份:2018.12
业主单位:融创上海&华侨城
设计机构:上海桐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及设计团队:唐君、韩耀宗、杨涛、李盛祥
摄影版权:田方方建筑摄影
PLAT ASIA
YWA严伟风景园林工作室
迹·建筑事务所(TAO)
朱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杭州慢珊瑚设计
杭州慢珊瑚设计
杭州慢珊瑚设计
瑞拓设计
SWOOP建筑工作室
PLAT ASIA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
小隐建筑
辑禾设计工作室
UDG.零号工作室
邬工空间设计
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垣筑设计
月壤空间研究所
诗与遥文旅设计咨询
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九源国际
尤境设计
平介设计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都市实践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ETA-工作室
出品建筑
惠庭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