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是民国时期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也是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博物馆用地位于川大老校区东门的锦江河畔。校园历史轴线向西南方向偏转,博物馆建筑设计顺应校园网格,充分融入校园肌理,回应场地文脉。
博物馆包括老馆改造和新馆两大部分。老馆建于20年前,包括原人文馆和自然馆,面积约1.47万平米。自然馆层高较低,进行功能置换改造为藏品库房,人文馆通过改造展厅空间,与新馆展陈一体化融合。新馆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北侧贴建校园高层综合楼,为学校提供1.87万平米的科研办公空间。
项目地处老城区,用地非常紧凑,新老馆平面上无缝崁合,通过局部坡道来弥合新老馆之间的标高差异,保持了动线和功能上的连续性。
扩建后的博物馆采用“一馆两翼”的布局,新老馆之间设置通高公共大厅,作为核心的空间枢纽。观众可通过门厅扶梯便捷到达各个楼层,也可从大厅沿江一侧的景观坡道盘旋而上,沿途眺望锦江风光。坡道外侧为超大板块玻璃幕墙,形成画框般的景象,实现博物馆与城市环境的对话。
在展陈设计上,考虑人文与自然融合,彰显川大在人文和自然学科建设上的领军地位。负一层设置临展厅、报告厅、放映厅及研学功能;一、二层为基本陈列,设考古、民俗、民族等专题展厅;三层为自然专题展厅,四层设艺术专题展厅,展示川大百余年来收集的艺术珍品。
艺术展厅利用高耸的坡顶空间,形成仪式感的空间氛围,顶部天窗内侧设电动百叶,临江一侧外窗设置铝管遮阳帘与半透明遮光帘,提供自然光漫射中的观展体验。旧馆的屋面,结合绿植打造为咖啡座和户外平台,创造鸟瞰滨江的场所。
川大历史建筑的典型元素——挑檐、青砖和坡顶歇山,在新馆中进行转译。檐口底部采用川大标志性的红色,强化了文化认同感。入口大厅的镂空砖外墙采用不锈钢拉杆串联陶砖的构造,创造巨幅的“光之墙”。三角形坡屋面采用钛锌板替代传统瓦。高层综合楼的形式参考了邻近望江公园里的望江楼,再现传统多层楼阁的层层屋檐,并利用披檐底部的百叶形成通风腔,将形态设计与环境调控相接合。
川大博物馆组群的改造与扩建,重塑了滨江的公共空间,成为锦江沿岸上的重要城市人文节点。
项目名称: 四川大学博物馆改扩建项目
项目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19号
建筑面积: 73414㎡
项目完成年份: 2022年
建筑设计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刘艺
委托方(公司名称): 成都统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
合作设计方(公司名称):无
结构设计(公司名称):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公司名称): 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装饰设计(公司名称):四川创视达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泛光设计(公司名称):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施工方(公司名称):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刘艺
项目建筑师:肖波、杨鹏程
建筑专业:黄珍、沙澎、万雅玲、邱严泉
结构专业:张蜀泸、张志军、姚丽、许京梦
给排水专业:杨久洲、谭古今、蔡阳阳、刘帅
暖通专业:魏明华、董丽娟、文玲、方应发
电气专业:李慧、敖发兴、徐嘉伟、黎露
智能化专业:吴寰、补翔宇
幕墙专业:殷兵利、文靖、赵鑫
绿建专业:邱雁玲
造价专业:彭小芳
材料\品牌:
钛锌板屋面——法锌
可开启天窗——威卢克斯
陶板幕墙——新嘉里
迹·建筑事务所(TAO)
如恩设计研究室
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方夏设计
王晖建筑工作室
李保峰教授工作室
合造社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
植田建筑室内设计
杭州也间室内设计
黑蚁文化创意
李晓东工作室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WallaceLiu
深圳华汇设计
张华建筑
时境建筑
Link-Arc建筑事务所
都市实践
大料建筑
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
慕达建筑
UNO Architects
时境建筑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Wutopia Lab
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中衡设计
李保峰教授工作室
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言川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