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塔和螺旋站是上海临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两个点位,相隔10公里分布于岸线。他们展示了基础设施作为点景建筑的可能性:强功能、非公共的构筑物,在生态环境跟踪监测之外,也可以通过自身功能和技术元素的外显来吸引公众目光,达到广泛意义上的科普展示作用。从建筑本体角度来说,它们也试图探讨,在极有限的可操作范围内,如何用极少的形式语言和要素挪腾,寻找经济又有趣的结果。
滩涂之上:扭转塔
扭转塔是一个碳通量监测和潮位信息警示两个功能结合的生态监测基础设施。
前者通常为细高钢架方塔,包含多个标高的平台以放置和取回监测设备,提供空气监测、气候变化和鸟类观测及数据采集存储功能。后者通常为混凝土圆柱,通过顶部照明提示海洋潮汐动态、发布风暴潮警示。原本两者计划分两个点位建设,后业主决定将其合二为一,高度20米,起到区域范围内标志物的作用。
我们为合二为一的标志塔加入了上下两端“扭转”的动作,暗示构筑物结合了两种功能,并便于向不同朝向悬挂探测设备,内部通过狭窄的工作楼梯联系。钢结构主体四周由竖向金属百页包裹,在一望无际缺乏参照物的海滩上,呈现出模棱两可的尺度感。只有走近时,钢楼梯才在百页间时隐时现。
塔的起始平面是一个3mx2m的矩形,扭转了25度后,平面缩小为2mx2m。塔顶的百页内嵌了4米高的LED灯带,用于潮位警示。灯带以下是碳通量监测区,海平面以上6米和12米高的位置各设有一个安装了碳通量监测设备的观测平台。
海的尽头:螺旋站
螺旋站是一座离岸200米的生态监测站,提供水文、气象、水质等基本监测、检测功能。螺旋站仅可通过长达20跨的栈桥到达,像是独自漂浮于海上的空间站。
任务书给定的平台尺寸为11米*11米,主体功能和形态都必须落在此范围之内。其他设施包括,栈桥、防撞保护设施、通航警示标志、潮位观测井、水质采样孔等。
海上监测站的默认形制为矩形混凝土盒子,通过室内外楼梯连接检测平台、一二层和屋面。屋面上立有气候监测塔。
测站离岸较远且海上风大,我们建议通过体量上明确的大动作来实现远观时的景观标志性,且避免增加任何多余的装饰构件。
测站采用直径8米的圆形平面。垂直流线被抛到建筑外围,成为2米宽、从桥面一路盘旋上升至屋面的凹廊。它像一条长长的缎带,一头连接着栈桥和陆地,一头甩在空中指向立于防撞墩上的气候塔。工作人员拥有毫无遮挡的室内、均质的面海视野和极方便达到的屋面作业平台。
扭转塔和螺旋站通过极少的动作和最直接的功能重构,改变了基础设施的常规范式,使成为滩涂之上和海的尽头的抽象雕塑。
项目名称:扭转塔和螺旋站—上海海上的生态基础设施
项目地点:上海临港17公里海岸带
建筑设计:HCCH合尘建筑
设计团队:陈昊、胡琛琛、王宇玲、郑琦、侯一达
合作设计院:上海友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2-2023
摄影:朱清言
大小景观
一树建筑工作室
植田建筑室内设计
栖城设计
筑境设计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郭谦工作室
星球建筑事务所
成为建筑
成为建筑
大闲建筑设计
一树建筑工作室
观意都市建筑设计
Studio 10
过半儿
研山建筑
席地建筑
禾下建筑社
兰心建筑
房子和诗建筑工作室
繁星建筑工作室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合尘建筑
INUCE事务所
New Office Works
南京邦建都市建筑设计事务所
直向建筑
CWXD建筑事务所
造美室内设计
大观国际设计咨询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张·雷设计研究
观筑设计
蹊径设计
未相景观
麟和建筑工作室
Wutopia Lab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中衡设计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小景观
大小景观
间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