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背景
渤海镇位于北京市怀柔城区西北部,其四面环山,怀沙河蜿蜒其中,紧邻长城文化带,距怀柔城区仅20公里,正处于京郊“一小时旅游圈”范围内,资源与区位优越。依靠卓越的资源和怀柔京郊游的金名片,渤海镇在过去十几年间,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镇村居民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改善。近年来,以精品民宿、乡村特色酒店等为代表的旅游接待产品,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在渤海镇落地,面向亲子、度假等目标客群的旅游项目也层出不穷。同时,渤海镇作为京郊浅山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和水源涵养区,其旅游发展势必要严守生态红线,在科学指导下有度、有序的开展。
2、本案缘起
2020年,随着《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的印发,全市休闲农业开启了走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打造十余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重点任务,特别是鼓励怀柔区突出自身山水特性,打造百泉汤河线路。渤海镇希望借此契机,提升栗花溪谷品牌,实现怀沙河流域旅游资源的更新、整合和再升级。同时,九源团队自2015年与怀柔结缘以来,已有7年时间,一直以“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我们乡村工作的目标。团队一直希望能够植入对乡村振兴独特理解,即符合生态保育要求又能推动产业发展。因此,双方就项目达成共识与互信,为本案的迅速推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本案介绍
3.1 位置与条件
本案所在场地,处于怀沙河生态绿廊腹地,沿怀沙河迤逦延申,起点为三渡河村,终点至八道河岭村。串联沿线三渡河、四渡河、五渡河、六渡河、八渡河共计五个自然村落。
设计场地内部及周边栗树成林,栗子花开时节,金色漫山,因此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栗花溪谷”。板栗是这条谷里的最大特色美食特色,糖炒栗子、栗子鸡、栗子烧肉、栗子面窝头等,也成为了游客到此处的体验之一。
3.2 现状场地及周边特征
多年的自下而上的乡村旅游“野蛮生长”模式以及特有的山水资源环境,造成了本案所处区域的一些特点:
(1)规模效应与各自为营
近些年,众多设计品质良好的民宿出现,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和吸引力,增强了区域整体接待能力。同时,各村民宿点状经营,口袋公园等建设也是零散设置,对于外部环境的整体营造利用,缺乏统一思路与设想。
(2)旅游产品单一、体验感欠缺
本案呈现怀柔地区旅游产品的共性特点,即:种类较为单一,多以风景观光、河边戏水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旅游体验感不足。
(3)基础设施不完善
当前,车行道路状态较好,游客沿河观光与村民生产步行路线基本重合,路面大部分为原始土路,局部路段为破旧混凝土路面,路面状态不连贯,影响了此区域的观览体验感受。同时,在汛期,常有路段被淹没或冲垮,不仅影响田间农作,更是存在安全隐患。
3.3设计理念
基于对现状的多次踏勘与深度剖析,我们希望在本案中,“以巧拨千斤”,通过设计,实现以下设计理念:
(1)要做的不仅仅是空间和景观的提升,更应该激发乡村活力与发展自驱力;
(2)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村(五个村落)五大要素的风貌和谐,选取低碳、低影响力,并与乡村风貌相协调材料以及乡土植物;
(3)保障村民作为区域基本使用者的生产生活需求,尊重他们对区域发展的理解与意见,鼓励他们融入项目实现共建共治;
(4)低介入手法进行风景道提升,最小化生态扰动;
(5)最大程度利用现状基础条件及建设,降低工程总量与碳排放;
(6)多维度激活场地潜在价值,增加观览活动的体验感、丰富度与趣味性。
3.4方案内容
最终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优化风景步道选线并整体选材铺设;
(2)在沿河景观中选取具有较高观览、体验价值的场景,进行重点挖潜营造,形成核心景观地,如:月亮湾、麦子地梯田等;
(3)对现有经营性场所——板栗广场进行空间使用优化;
(4)与风景道关系密切的部分民宿提升;
(5)采摘园的风貌改造,规整外摆形式;
(6)导视系统、车行道趣味喷涂、LOGO设计等。
3.5 设计亮点
(1)风景步道
风景道意义和作用
风景步道的使用者被定位为:村民(尤其是从事栗子采摘工作的村民)及游客,因此,考虑到实际使用者的需求,步道宽度设置为3.5-4米宽,可供步行、自行车慢骑行以及农用机具及车辆通行,并在拐角处设置可供农用车辆掉头空间。道路铺设材质则选定为耐久、自然的碾压砾石。采用透水基底,保证道路生态性;既能支持不同使用需求。同时,方案设计团队通过对场地的一次次踏勘,综合考量步行中对山、水、林、田、村的视觉感受,与自然产生更多的互动性体验,推敲现状栈道(散布)、亲水空间、民宿院落、公共活动场地(集市、口袋公园)等功能点位的位置,生产性步道与防汛要求等,最终确定风景步道选线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段我们将观光步道与生产性步道局部分离,分离的生产性步道,使用耐久性良好的混凝土,便于农机快速通行。其中部分路段沿山体设置,近山侧设置了挡土墙,以增强安全性。因为山脚下有部分果树,设计方案中,将墙体局部掏洞,保证不伤害探出枝桠,不破坏农民资产。同时,结合防洪标准和往年汛期经验,我们通过将低洼路基抬起(场地竖向设计),局部增设挡墙,过水断面增大等多种手段,使得景观步道的抗汛能力与安全性大幅上升。
项目落成后,游客可在风景步道上可进行漫游、跑步、骑行、亲水等多种活动;同时,前往水边栈道、核心景观地、公共活动场地等地点更加便捷、舒适、安全。提升了游客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体验深度。
(2)板栗集市
在六渡河村有乡村集散广场,周边村民每周五在此自发市集,购买生活必需品及农具,结合板栗特色,形象的称之为板栗广场。每逢开市,广场人头攒动,乡村生活氛围浓郁。作为周边几个村落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板栗集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它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场地功能单一,这也造成了它除周五外其他时段使用率低。
因此,设计团队对原有场地进行了改造提升,具体手法如下:对现状空间进行重新梳理,将其划分为活动空间与停车区域,以满足多种活动对场地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增加3米宽绿化带,强化入口空间,并在集市广场增设标识系统,以增强场地的可被外部感知性;更换广场及周边照明,并串联林下景观绿地,以增强场地使用的全时性,提高使用者安全感。我们为日常使用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场地及空间,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
(3)月亮湾(观鸟屋)
月亮湾位于八渡河村下游,是栗花溪谷风景道的尾部位置。此处怀沙河水流形成较大的回弯。随着水流量的变化,回弯外侧呈现天然的滩涂地。该区域生态基底好,近年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野生鸟类栖息,动植物资源丰沛。 “月亮湾”蕴含很高的科普价值,且资源具有稀缺性与特殊性,是风景道上最后的一块“净土”;同时,这一区域对生态与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较高,设计团队希望借助低介入手法凸显其价值。
》湿地风貌保障
首先,针对怀沙河水量季节性变化的特点,设置一人工垡,通过导水槽从主河道(怀沙河)引水,实现在枯水期保持基础湿地风貌,在丰水期辅助行洪、泄洪、雨水调蓄的作用。
》生态景观修复
设计依托场地植被较荒芜现状,进行部分引导性生态修复工作。在保留现状乔木的基础上,利用场地高差,进行水土复培和植物群落恢复,补植菖蒲等乡土品种亲水植物及乡土野生花草,同时结合湿地边缘现状梯田,形成丰富的湿地生态景观。
》亲水栈道建设
在对湿地进行环境适宜性分析后,增设湿地栈道,材料选取耐候钢更加结实耐用,并且颜色与大地近似,与环境更契合强化体验性。路面则铺设钢格网,植物可透过网格向上生长更显野趣和与人亲近。
》“隐形”观鸟屋
在适合观赏候鸟栖息又不对其产生影响的区域,设置低影响观鸟屋。以木材、茅草等自然材料为主,达到隐匿在自然中的效果,增加月亮湾区域的观赏游览体验性与趣味科普性。
(4)悠然地与响水桥
在三渡河村与四渡河村之间,设计团队沿景观步道选取适宜的多个点位做界面打开,局部放大处理。地面设置透水基层,上铺碾压砾石,成为可供游客或村民休憩或支设帐篷之所。设计团队特地取“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将这些节点命名为“悠然地”。
在这一地段,还坐落着一座地标性构筑物——响水桥。它呈多拱造型,高大秀美,自70年代开始,输送灌溉用水至今。本案中,设计团队对桥下区域原有泥泞土路和杂草做了可进入处理,提供了更多观赏响水桥的视角和空间。在项目施工还未完成之时,就已经有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响水桥前的开敞空间唱戏、消夏,表达了对场地的认可和喜欢。响水桥仿佛一个慈祥老者,静静地守望着村落的前世今生。
3.6 推进亮点
(1)生态分析先行
在设计方案制作前,团队对整个栗花溪谷区域做了全域的GIS生态敏感性分析,作为后续设计的基石。结论为全域生态敏感性较低,适宜开展一定的人类活动,做一定程度的开发。
(2)陪伴式设计施工(双向奔赴)
在乡村的沟域做设计工程,难度很大:一方面是现场地貌复杂,施工条件常会比预想更困难,一方面村民意见容易反复,影响项目推进进度。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团队从踏勘到实施阶段,一直和景观道沿线相关村民、村干部紧密协同,让他们成为和设计师一样了解方案的人,充分利用他们在村庄亲缘型社会关系里的作用,传达、解释方案,助力设计团队更快地取得村民信任。同时,考虑到项目推进效率,设计团队采用陪伴式方式,全程参与到施工过程中去,边沟通、边修改方案、边建设。将施工过程变成了与村民共建的另一环节。实现了在施过程中,再次吸收村民意见,修改方案的可能性。
(3)村庄发展内动力的培育
建立产业与项目的连接(民宿、乡村游)为游客,设计工作中挑选了几处在视线落点处并需要提升改造的民宿,与民宿运营者共建,设计依托当地自然与文化特色, 打造了一处充满乡居雅趣的去处,也对本地民宿产业有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4)活力与内动力培育——从景观提升到乡村振兴
幸福感与认同感:随着项目的实施,景观道沿线更多的公共空间被营造出来,原有的公共空间也获得了品质的提升。景观场地可以作为营地、亲子活动、科普教育、文化集市等各类延展性运营场景使用,设计团队在悠然地偶遇邻近村庄的四、五位时髦老奶奶,她们满脸正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悠然地里唱戏。看到设计团队,亲切的表示感谢以及对这块场地的喜爱。
项目名称:怀柔渤海镇栗花溪谷风景道提升设计
项目地址: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
建筑面积:景观面积130000㎡
客户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人民政府
完成年份:2022
设计机构:九源(北京)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张建、张雪婷、康彦强、康瑾、原艺、秦豆惠子、李思雨、张颖帆、王雨薇、邱萩、于中行、范珊珊、张浩昕、詹震、尹飞鹏、李梦琦
材料:耐候钢、毛石、砾石、原木、乡土植物等
摄影版权:九源(北京)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
PLAT ASIA
YWA严伟风景园林工作室
迹·建筑事务所(TAO)
朱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瑞拓设计
SWOOP建筑工作室
PLAT ASIA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
小隐建筑
辑禾设计工作室
UDG.零号工作室
邬工空间设计
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垣筑设计
月壤空间研究所
诗与遥文旅设计咨询
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尤境设计
平介设计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都市实践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ETA-工作室
出品建筑
上海桐源设计
惠庭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