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于城市之中的历史矩阵
项目背景
西安,十三朝的历史名城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建于早唐长安城安仁坊内的小雁塔(荐福寺塔)坐落于今天的西安博物院内,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文历史,划定成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承载了大量的城市信息和绵长的发展印记。
2018年12月,西安启动了“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工程,于安仁坊遗址区建立一座展示厅与游客服务中心,占地约12600 平方米。在历史文脉保护的整体规划中,设计出发点是如何处理建筑、遗址和城市的关系,实现与城市生活的融合,从而再现历史风貌。
谦逊的历史回望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小雁塔,长安城的朱雀大道、第八横街以及西安博物院的存在,构成了本项目片区中最重要的历史脉络和空间体量。在这样复合的城市背景下,谦逊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基于尊重场所肌理与城市涵构、协调与小雁塔周边风貌的关系,我们确立以小雁塔、西安博物院为主,新建展示厅与游客中心为辅的设计策略,三角相互对望,回应片区的历史文化脉络。
透过对于长安城营城思想的理解分析,以城、坊、院的秩序来转化唐代宅院的概念,建筑空间的组织暗示了遗址构成的秩序,结合景观设计来展示坊墙遗存空间。形体均以低隐的姿态,在 12 米限高下,高度有序起伏,以大隐于市的手法,融入整体片区。
开放的空间活力
在展示和保护遗址之外,和城市空间的紧密结合,是本项目设计的独特之处。将古代坊墙、坊沟、坊院转译成当代的物质空间,以错落有致的景观墙来叙述“坊墙”的历史功能,提供公共活动的场地,成为参展活动的一部分。结合遗址布局,体量之间的缝隙成为进入的通道。展示厅入口左侧上升的台阶,将游客引入二层平台。在闭馆期间,人们也有机会在这样的高度远眺小雁塔。
展厅设计以人的身体维度来感知遗址的空间信息,将遗址包容在大跨度空间中,构成遗址与展示厅的两种“宅邸”空间的错置,利用可上人玻璃对遗址进行可视性保护,并结合遗址之间的空隙串连观展流线,借由这个方式,让游客可以漫游于历史之间,营造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的空间错觉,结合新式的展陈技术,调动参观者的身体知觉,提供沉浸式的文化游览体验。
凝练的建筑语言
我们从历史中寻找创作灵感,基于遗址布局的建筑体块,结合从唐代提炼的屋宇元素与虚实相间的立面设计,以一种”当代中式”形象,在场地内自然而然地形成自我的语境,既符合本体识别性,也能良好的融入周围历史风貌之中。
展示厅造型以中心围合式进行展开,核心大跨空间以张弦梁结构玻璃顶建构,将主要的遗址展区完整包裹,数个错落有致的屋面组合,一方面回应了遗址布局,另一方面也是呼应传统院落里坊特色。游客服务中心同样以有机的体块与错落的屋顶组成,与展示厅于第八横街两侧相互对话,共同构成对长安城的历史回望。
为了避免混淆展陈建筑与遗址本体的关系,新材料是处理时代性与历史文化的良好媒介。项目选择以钛锌金属板、实木格栅与玻璃幕墙作为主要的立面表现材料,屋顶使用叠梯式哑光金属屋面重现传统屋瓦意向。藉由沉着细腻的材料纹理,呈现的历史感与遗址文物相呼应,创造谦逊而高雅的文化气质。
结语
安仁坊遗址展示厅与安仁驿馆的设计目的并非单纯树立一个城市纪念物,遗址与公共生活高度的结合才是遗址保护的终极目标,我们以谦逊的态度,建构了一个与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良好嵌合的展示厅与游客中心,一个集展览、教育、社交、历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故事矩阵。
项目名称:安仁坊遗址展示厅与安仁驿馆
项目类型:博物馆/游客中心
项目位置: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
项目功能:博物馆/游客中心
用地面积:12,600㎡
建筑面积:14,973㎡
项目业主:西安小雁塔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设计方:上海秉仁建筑事务所
建筑设计:上海秉仁建筑事务所(普通合伙)
总建筑师:马庆禕
设计团队:滕露莹、林家豪、黄紫璇、邵帅、徐荣耀、邵鹏、吴彬彬、陈金峰
合作单位:
建筑施工图:上海颐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施工图:上海伊杜幕墙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AECOM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泛光照明:上海伊杜幕墙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WJID维几室内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2020-2021
完成年份:2022
项目摄影:是然建筑摄影、郑焰、DDB秉仁设计
迹·建筑事务所(TAO)
如恩设计研究室
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方夏设计
王晖建筑工作室
李保峰教授工作室
合造社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
植田建筑室内设计
杭州也间室内设计
成都黑蚁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李晓东工作室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WallaceLiu
深圳华汇设计
张华建筑
Link-Arc建筑事务所
都市实践
大料建筑
慕达建筑
UNO Architects
时境建筑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Wutopia Lab
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中衡设计
李保峰教授工作室
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言川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