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加:顶端设计
老街修复之上有机注入新活力\竖梁社
2023-11-12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老城街道慢慢显现为城市发展的鸡肋,不管是形态、还是功能都无法应对当下的发展诉求;同时老城又面临复杂的在地人文与环境问题,显然单一的拆除新建,或是保留修复等,都难以重塑老街昔日的活力。借此整理竖梁社近年的两个老街更新项目,从有机注入新活力的视角看到践行可能。








恩宁路位于广州西关老城的心脏地带,始建于1931年,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连。这里曾是晚清南部中国的核心经济区域,骑楼景观驰名中外,西关大屋遍地开花,名人故居云集于此。以恩宁路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的小街小巷组成的老城区,见证了西关近代商贸繁盛、市井生活浓郁的历史时期。


但光鲜形象背后的内部街区,情况非常混乱,建筑良莠不齐,因为社区衰败,很多房屋已经人去楼空,野草丛生;相对较好的则被出租为小店铺,仓库等;总体来说,居民改善居住质量和社区环境的意愿很强,迫切需要的是摆脱竹筒屋的阴暗潮湿,能参加城市的产业活动,而不是靠“西关文化“这样的浪漫元素吃饭。


整体改造以修缮提升为主,但守旧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传统建筑往往需要大胆的突破才能在今天发挥真正的价值。

老街更新在规划上极其尊重原有街区风貌,保留每一条街巷;保持每条街巷两边的建筑檐口高度不变;保留并修缮所有具有历史风貌价值的建筑外立面,包括立面装饰等;保留结构完好而风貌杂乱的建筑并改造为统一风格等,保持整个街区在宏观上、整体上的延续感。


街区中央的共享中庭,将竹筒屋结合的位置打开,引入新鲜空气和阳光,便是对共享办公群落的量身定制,大大加强了办公产品的吸引力;另外,街区居民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如街区中保留的民间设施銮舆堂,是远近闻名的粤剧训练、聚会场所,在街区规划中特意留出看台一般的社区公园,以支持经常性的演出交流活动。

在更新局对街道外立面风貌、檐口高度等管控甚严,与新业态产生了矛盾,把新建立面后退,把新旧两层之间的天井塑造成岭南民居传统的前院,方寸之间,更有意境。



结合永庆片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源,提出了本土设计师品牌店、旧城工作小组、西关体验民宿、文化交流活动等可行性建议,意图从内容上盘活片区。


原有街区的“竹筒屋”布局,房子之间没有空隙,采光通风环境非常不理想,令人望而生畏;设计改变这种传统结构,在街区中间引入一个个采光天井,就能变成非常好用的现代空间。



针对街区中有一些街坊不舍得搬离的,结合他们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施工方案,比如在房屋天花板上新增加楼板,把原本依靠在一起的房屋单独加固,甚至原地重建等。立面结构加固中,利用空斗砖墙的构造特点,在空腔内植筋和灌浆,形成类似加强圈梁的效果,再通过钢板与主体结构连接,使立面获得重生。




项目信息:



项目位置: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大街片区
业主单位:万科,广州市越秀区城市更新局
建筑面积:8000 ㎡



——

设计营造


注重老旧新生的活力

提到历史街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保护”、“修旧如旧”,提到西关甚至则言必称明清民国。实际上老城区情况非常混乱,建筑良莠不齐,有价值甚高的风貌古建筑,近年新建的简易楼房也不少,还有私搭乱建的构筑物,长期空置破败的房屋;再者产权情况也比较复杂,居民心态各不一样,不能以“保留”或“修复”一刀切处理。有些按历史风貌统一整治的街道,看上去原汁原味,却因为业态单一,房屋格局没法吸引现代的商业办公使用等而门庭冷落,只有街道没有生活,沦为“布景一条街”,这是以一厢情愿的做法,我们认为终非良策。正视老城的边缘化处境,从产业业态上、生活内容上注入新活力,并在设计上激发这种新活力,才是可行之道。



有机更新的改造方法

我们提议的是一种“有机更新”的方法,即将城市片区看作一个有机生长、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因而采用的是适应性、渐进性的改造方法。按照我们的设想,改造后的永庆片区是一个能平衡传统风貌和当代社区精神的多元化产物。设计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将所有近六十栋建筑单体编号排列,逐栋考察,对它在街区的位置,建筑风貌,立面完整性,结构状况等统一评分,最后给出“原样修复”,“立面改造”,“结构重做”,“拆除重建”,“完全新建”的处理建议,并与更新局和开发商反复讨论,使得改造既保持最初规划建造时的智慧,连成一体,又可见每个单体建筑和而不同、个性盎然。


灵活创新的老建筑修复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有幸和富有旧建筑修缮经验的施工师傅合作,一起探索出了一些施工方法。一开始他们沿用古建筑修复的常用办法,将青砖墙打磨后重新画线,但在反复商讨下,我们坚持采用了清水砖墙砌筑的方法。街区里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历史细节,如雕花、铁艺栏杆、木窗、趟栊门等,我们也在踏勘过程中一一拍照记录,要求尽可能修复原貌。改造设计的特点是,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细部处理,项目经验往往不能通用,需要活学活用,灵活创新,这也是保存历史信息的代价吧。


生态化的多元改造
多元改造主体要求建筑师把视野拓展到城市生态上,前置性地与策划、招商、运营团队进行协作。如前文所述,老城的边缘化本质上是城市生态的问题,不解决城市生活内容的问题还是于事无补。在最后改造完的园区里,商业、文化活动应接不暇,又无缝地衔接着原住户的日常生活,文艺青年们寻找角度自拍,粤剧爱好者们尽情唱戏,不同的世界交织在一起,好像描写广州传统街坊生活的电视剧场景,别有一番趣味。







叠滘别名双溪,自公元1101年温许二公在此开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叠滘因水而生,是西江与北江冲击平原的一部分,水系发达,纵横交错。因水成墟,千百年来延续着的传统墟市文化活动,在当下现代快速消费的模式下显得尤为珍贵。同时叠滘还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扒龙船、武馆狮会、粤剧等,其自身文化特征非常鲜明。“龙舟飘移”是每年端午节的必备看点,人们挤满狭窄的巷道,等待龙舟急速转向的一刻。


场地现状情况存在环境荒杂、建筑残破等多种问题。现状建筑多为清末1-2层青砖木结构民居建筑,部分为近代多层砖混住宅建筑。因多年闲置失修,绝大多数为危房建筑。部分居民自行搭建的简易钢结构、违章扩建等,加上村级工业区现代厂房无序发展,造成村落原有肌理遭到破坏。



在改造规划区内保留了大量的原住民及其民居建筑,也意味着保留叠滘水乡的原始活力;同时让原住民参与设计改造决策,在实现村落更新的过程中同时也满足了居民的生活及经营需求;在项目改造施工的过程中,未采用全围蔽式施工方式,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原住民也可以正常的生活。 


改造的街区必须具备商业活力,现代体验型商业业态与传统商业业态并存。我们保留了叠滘墟市内传统经营的店铺:如手工艺品、百年历史的药店、棉被店、手工毛衣店等原住民经营项目。同时,引入新的业态,如现代餐饮、特色零售、特色民宿等,刺激带动当地业态,增强社区凝聚力,实现叠滘社区的有机更新。



叠滘有着鲜明的文化传统,包括正月庙会,五月端午赛龙舟等,这些非物质遗产需要加以保护及经营。规划设计中设置多处文化相关的建筑空间,利用场地内现存保留的“双溪茶馆”、“图甲会馆”、“立善堂”、“顺泰大押”等文化传承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同时植入现代建筑类型,将现代、传统、新旧结合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叠滘片区建筑自身的良性生长和有机更新。





项目信息:


项目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叠滘路
委托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 
一期建筑面积:8728
景观面积:10379
规划面积:25400
图片摄影:吴嗣铭



——

设计营造


社区共建导向下的文商结合体验区
虽然经历了近代无序的城市化发展,本地居民仍然坚守于此,文化得以传承,墟市活动更是从未间断,改造的目标必须是在原住民、现代商业活动及保育及传播当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平衡。因此我们提出“社区共建导向下的文商结合体验区”这个定位,包括“民众参与”、“商业活力”、“文化复兴”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一直致力于多维度的有机更新实践,在本地文化、商业发展、空间改造中找到动态的平衡。叠滘墟一期的改造,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改造方式,而是细致入微,关注原住民生态,在地文化保育与经营,以及当代生活审美的有机融合。






竖梁社是植根于广州的设计公司,主要设计研究对象为新发展阶段下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建筑活化。“竖梁社”是拉丁文“coenosis”(群落)的中文译名,“coenosis”代表着牵引城市生长更新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力量,隐喻着在新的技术和商业条件下,设计创造力的无穷涌现和自我网罗,缩写cnSChinas)又代表中国创造,“竖梁”则同时描述当下中国的建造活动。“竖梁社”(cnS)强调团队必须应对的中国现实,以及这个现实所给予的设计和技术约束与灵感, , 的尊重。

更多详情在设计加搜索:竖梁社

或登陆机构官网:http://www.ateliercns.com



注明:上述资料由竖梁社提供,经设计层整理编辑成案,如需转发请联系咨询,值此感谢竖梁社的分享。

设计放心选,监督有保障
  • 更好设计

    这里汇聚顶端、前沿的设计团队与项目创意

  • 更多选择

    这里聚合更多国内外、全产业的服务与产品

  • 全面配套

    可需求发布、招标竞赛、咨询管理配套服务

  • 管控保障

    针对服务产品全程监督管控与质量跟踪评价

上设计加网,实现精益营销
  • 高质展示

    入驻企业专站在市场门户高质的展示传播

  • 精准客群

    几千团队、海量设计师、优质需求与客群

  • 全面营销

    企业推广、合作、招聘、企宣等一站到位

  • 顶层发展

    这里汇聚设计产业供需的顶端圈层共发展